心存大爱的“抗癌卫士”
内蒙古新闻网  19-11-12 13:50  【打印本页】  来源:赤峰日报

  将患者放在第一位

  张明晖是赤峰市医院肿瘤内三科的主任。初见她时,她正坐在医生办公室的电脑前查看病人病历,她给记者留下了干练、利索、仔细的印象。通过一个多小时的交谈,记者发现这位主任虽然不善言谈,但却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是一位对病人负责、对工作尽责的医生。

  张明晖在工作中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她说,在工作中科室全体医护人员注重与患者沟通,因此肿瘤内三科获得了患者的认可与满意。

  2014年末,一位40多岁的肺腺癌患者通过熟人找到了张明晖。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得了这个病后,家庭被笼罩在阴霾下。张明晖接诊后为他做了一系列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这是一位ALK阳性的肺腺癌患者,她建议病人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当年的这款靶向药物特别贵,一个月的费用大概是5万元。患者及家属无法接受如此昂贵的药物,张明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为病人制定了合理的化疗方案,疾病被控制了一段时间。后来病人病情恶化,张明晖为了病人健康着想,又向患者及家属提到了用靶向药物治疗的方案。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后,张明晖马上向医院申请购药。可是药物买回来后,病人却联系不上了。因药物价格昂贵,她深知患者的经济情况,心里非常着急,如果患者不尽快使用靶向药,病情会加重。她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拨打患者电话,想让患者尽快用药控制病情。考虑到病人的经济情况,张明晖又帮病人申请了慈善赠药。这位患者服用靶向药后病情得到控制,使用免费慈善赠药长达三年之久,减轻了病人的经济压力。

  张明晖告诉患者,这款靶向药的一个缺点就是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差,大脑可能会成为肿瘤的“避难场所”。她叮嘱患者要定期进行检查。前不久,这位患者因下肢无力来院就诊,张明晖给他安排做了头部核磁共振,发现肿瘤转移到脑部。张明晖建议他使用二代靶向药。因为这个患者目前已经申请领用免费赠药阶段,如果更换二代靶向药物,无疑又是巨大的经济压力。患者本人也表示为了家人考虑,不同意换药,不想给家人增加负担。张明晖又一次伸出援手,为患者再次争取到了免费用药的名额,用药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一次次援手,赢得了患者的信任,这位患者即使到医院开张化验单,都得找张大夫。张明晖说,这位患者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朋友。

  在张明晖看来,“好医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医术,还要给病人树立信心,继而积极配合治疗,更何况肿瘤的治疗本身就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她常常与患者责任“分工”:“在治疗肿瘤的这条道路上,你负责配合治疗,而我负责用最科学的治疗方案让你尽早回归社会,提高你的生活质量。”

  孜孜不倦当好学科带头人

  2017年,张明晖被任命为赤峰市医院肿瘤内三科副主任。上任之初,她为肿瘤内三科制定了发展规划,确定在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里,向学科发展及科研方向倾斜,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创建重点学科而努力。

  在工作中张明晖坚持学习,因医疗技术精湛,工作兢兢业业,她在自治区及国家级的学会有很多任职。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医师协会肿瘤内科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医师协会肿瘤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抗癌协会肿瘤生物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抗癌协会化疗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等。科室每年派人员短期培训十余次,积极参加国内、自治区内专业相关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肿瘤内三科注重学习,紧跟前沿动态,及时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知识,科学合理地应用于临床,使患者获益。科室充分利用教学医院的优势,开展教学查房与专题讲座,组织专业骨干参加高端学术会议,承办国内专科会议,加强学术交流及新技术的推广,技术水平得到国内一流医院及专家的赞同与认可。

  真情服务赢口碑

  医者,既要有仁术,更要有仁心。张明晖是许多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的慈善医生,承担着为患者提供专业用药指导和赠药评估等大量工作。因肿瘤患者是个特殊的群体,为此肿瘤内三科注重沟通,加强人文关怀,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根据患者具体状况实施个体化、高质量服务,每年开展健教活动十余次。肿瘤患者及家属在全程诊治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较多、压力较大,科室开展肿瘤专科特色服务,除固定时间开展患者健康教育讲座及医患座谈会议外,根据每个患者的需求,以主治医生为主,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消除患者恐慌,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在沟通中医生主动了解患者遇到的困难,针对性解决问题,在随访工作中提供温情服务,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提升服务质量与层次。周到的服务,精湛的医术,为肿瘤内三科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张宁宁)


[责任编辑: 吴钰]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