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减负是一场持久战
内蒙古新闻网  19-11-28 17:10  【打印本页】  来源:光明日报

  非遗面塑艺术走进青岛长沙路小学实践课堂。王海滨摄/光明图片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一小学的学生们在植物生态馆里学知识。新华社发

  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西场小学京剧社团的小票友在排练京剧节目《霸王别姬》。徐劲柏摄/光明图片

   【问计民生】

  对于万千中国家庭来说,学生减负确实是个“老大难”问题,甚至被视作“教育天空上屡驱不散的雾霾”。减负,也因其顽固、复杂的特点,在今年两会召开伊始即成为会内会外关注的焦点。

   “几十年喊减负,有些地方孩子们的书包越喊越沉,课外负担越喊越重,睡眠和休息的时间越喊越少。”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王国庆态度坚定,要一座一座地搬走年幼孩子们本不该承受的重负之山,让他们真正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成才。

   3月3日,在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要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三点半”难题涉及的相关政策问题。其背后,同样直指减负。

  学生减负是一场持久战。为何面对教育部门的减负决心,家长的焦虑却在增加?让减负摆脱“打怪升级”的困境,教育还应向何处发力?

  为何重?表面是教育问题实则是社会问题

  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是什么?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希娅代表看来,负担重主要是因为用于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太长,学习科目繁多,教学内容交叉重复,浪费了学习时间,伤害了学习热情。

  “应当明确,减负并不等于公办教育的‘后退’,不等于降低中小学生的课程难度,不等于不要学生刻苦学习,不等于不要考试。”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勇代表一再强调。

  “减负,首先要减急功近利的教育价值取向给孩子带来的巨大负担。学校间的恶性竞争、补课机构利益链条都不该让孩子成为受害者,让教育成为牺牲品。同时,也要减因学校办学思想偏差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高而给孩子增加的负担。”刘希娅代表强调。

  张志勇代表指出,要减少学生同质化的学习负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差别化教育,增加学生多样化、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我的孩子不学,成绩自然就会落下。我能怎么办?”从小学一年级就把孩子送进课外培训班的王海,一语道出了家长的心结。

  “其实,学生负担过重表面是教育问题,实则是社会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开放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集团主任戴立益委员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负担也来自于家长的额外要求,考试竞争引发家长们的过度焦虑,很多家长让学生参加各种辅导班、购买大量教辅资料等,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戴立益委员还表示,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某些家长的人才观和就业观等也是学生负担过重的推手之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获得社会认可的学历,进而找到好工作,获得较高收入和社会地位。在这条路径下,环环相扣的各种问题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负担。”

  怎样减?既要“成系统”又要“讲科学”

  “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戴立益委员强调,减负呼唤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重新审视教育价值,需要人才选拔与考试评价机制的变革,也需要社会诚信体系和监管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戴立益委员认为,要想真正减负,必须重视师范教育,加大力度推进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让真正胜任教师岗位的人担当重任。同时,学校要开发多样化课程供学生选择,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发展自己的天赋。

  “利用好信息技术,让个性化学习与指导成为可能,也是落实减负的有效举措。”戴立益委员指出,教师要从关注学习成绩本身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大数据采集与分析,了解学生成长经历、知识基础、认知特点,从而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精准助学。尝试建构课业负担检测预报模型,实行基于事实的实时跟进检测制度,提高减负效果。

  张志勇代表强调,减负一定要“讲科学”,就是尊重中小学教育规律:“以考试评价为例,日常考试的功能不是要给学生排名排队,而是为了诊断和改进。再如,晚上孩子们做作业做到十一二点,搞得第二天学习效率很低,这样的加班加点无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不偿失。”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让学生真正健康成长,应该开展‘基于孩子立场的研究与实践’,别以成年人的视角或者急功近利的想法左右教育,打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今天的加倍学习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生活’旗号,盲目加重孩子负担。应该从孩子的立场出发,感受他们的体验和收获。”刘希娅代表说。

  事实上,关于减负,政府不可谓不重视。王国庆表示,从1951年到2017年,国家围绕中小学学生减负出台过几十份文件。就在上个月,教育部接连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两份文件。

  “《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出,严禁自行组织或与社会机构联合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或采用培训机构自行组织的各类考试结果等‘十项严禁’,非常精准地切中了要害,抓住了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补习利益链条的核心环节,牵住了治理这种教育乱象的牛鼻子。”刘希娅代表强调,这些举措如果层层监管到位,必将阻断补课与升学之间的必然关联,为“盲目补课热”降温。

  在刘希娅代表眼中,这是送给孩子们的一份珍贵的新学期厚礼:“孩子们如果摆脱了基于并不科学合理的录取标准的补习,将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用来阅读、锻炼、体验大自然和社会。”(记者晋浩天邓晖)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