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脱贫村里看“年景”
内蒙古新闻网  20-01-19 11:16  【打印本页】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兰州1月18日电题:脱贫村里看“年景”

  临近春节,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中寨镇马崖村年味十足。腊八刚过,村民们就已宰好年猪,家家户户的院里挂满了腌制的腊肉;村广场人头攒动,爱好书法的村民在为大家免费写春联;不少村民开始准备过年用的油馃馃、麻辣扣肉等点心和菜品。

  村民赵锁丁一家正在制作麻辣扣肉。只见灶台下炭火烧得正旺,灶台上四层笼屉热气腾腾,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垂涎。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中寨镇马崖村村民赵锁丁(右)和爱人蔺小条展示做好的麻辣扣肉(1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朋摄

  “过去只能在婚宴上吃到的佳肴,现在已是家常菜品。”赵锁丁说,几年前妻子生病卧床,家里只能靠他种着3亩地维持,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有时几个月见不到一丁点儿荤腥。

  马崖村位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发生率曾高达43%。这个被几座大山围住的小山村,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多,有不少村民和赵锁丁一样,苦于没有可发展的产业。

  在新一轮脱贫攻坚行动中,赵锁丁在当地政府扶持下,种起了党参、当归等中药材,亩均收入六七千元。2018年,他还贷了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做起了药材加工生意,两年来攒下了8万多元积蓄。

  几年时间,赵锁丁不仅摘了“贫穷帽”,还成了村里的脱贫“先进户”。

  生活的改善,也让爱人蔺小条变得越来越开朗。虽然身体还没有痊愈,但她每天都会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马上过年了,她早早备好了年货,还帮着邻居赵尕霞制作油馃馃。

  在迎接农历新年的众多方式中,炸油馃馃是重头戏,也是村里妇女们比拼手艺的重要活动。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中寨镇马崖村村民赵尕霞展示做好的油馃馃(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朋摄

  在赵尕霞家的厨房里,5名家庭主妇秀起了“看家功夫”。用自家酿的蜂蜜和出来的面团,在她们手里不停飞舞,平日里夹菜的筷子也成了称手的工具。不一会儿,普通的面团被捏成鱼、花、猫等各种形状,在沸腾的油锅里翻滚一圈,金黄的油馃馃便制作完成,醉人的香味直钻鼻孔。

  男人们禁不住香味暇食起来,女人们则夸赞起了彼此的手艺。比起夸赞姐妹的手艺,赵尕霞更想夸赞村里这几年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就是村民的腰包更鼓了。”赵尕霞说,过去几亩薄地“糊”不住一家人的开支,现在家家户户种党参、当归等中药材,有不少农户靠种植药材买了小汽车。

  还有不少村民在山上种起了沙棘、云杉树苗,几百亩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更变成村里的金山银山。

  “以前靠山吃不饱,现在靠山吃得好。”村民赵成义说,他流转了160亩撂荒地,种起了沙棘、云杉树苗,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仅2019年给村里60多名贫困劳动力发放的工资,就超过20万元。”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中寨镇马崖村村民赵成义(右)和爱人张怀锁展示过年吃的特色佳肴(1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朋摄

  “出行更加方便,这是村里的另一大变化。”赵尕霞说,这几年,通县区的公路和村里硬化的水泥路打破了封闭的山村,当归、党参、黄芪等道地药材走出去,让村民们摆脱了“富裕的贫困”。

  这是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中寨镇马崖村(无人机照片,1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朋摄

  此外,全村的危房全部改建,沿着公路建起了崭新的二层小楼,清澈的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新建的村文化广场配齐了各类健身器材……

  “现在村里产业兴了、房子新了、村貌美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马崖村党支部书记米琪刚说,截至2019年底,马崖村有150户634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4%。(记者 王朋、郎兵兵)


[责任编辑: 巴菊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