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花开新边疆】庭院种出小头蒜,五三村脱贫致富奔小康
内蒙古新闻网  20-08-12 21:55  【打印本页】  来源:人民网

图为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一农户家中的菜园。(段星宇摄影)

  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庭院种植大蒜的历史已有30余年。村民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以及历代积累的丰富种植经验,不断壮大五三村的紫皮蒜种植规模。

  如今,紫皮蒜种植产业已经成为村里庭院经济的主导产业,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靠种植紫皮蒜走上了致富路。

图为农户正在整理编好的蒜辫。(皇甫万里摄影)

  太平乡党委书记杨宝田介绍:“庭院里种植紫皮大蒜实现了‘一年忙半年,半年两份钱’,劳动强度不高,效益还好,特别适合劳动能力差的老人和贫困群众。”

  如今的五三村200多亩庭院地大约能产400万头大蒜,每亩地收入1万多元。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五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56人,现已全部脱贫。

图为村民许贺春笑着捧起自家的紫皮蒜。(皇甫万里摄影)

  在66岁的许贺春家院子里,堆着很多编成辫子的紫皮蒜,一根蒜辫编了一百头蒜。他指着自己院子里的菜地跟记者算了一笔致富帐:“在我家的地里,春天种上蒜先能收获一茬蒜苔,然后收获紫皮蒜,再种一茬大白菜。一亩地产蒜2万头左右,每头5毛钱,能卖1万元;亩产蒜苔400斤左右,每斤5元,收入2000元;白菜可以收2万斤左右,每斤2毛钱,收入4000元。总共毛收入1.6万元,除去成本,纯收入能达到1万以上。”

图为村民王金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皇甫万里摄影)

  67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金霞提起政府对她的帮助一直在说“他们是我最最最感激的人,要是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2011年王金霞的丈夫因病去世,给原本经济状况就不好的家庭雪上加霜。2015年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开始帮助她发展庭院种植:“许贺春是村里的农技推广员,他经常来我家地里讲紫皮蒜种植技术,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还帮我种。紫皮大蒜成了我家脱贫的‘紫富美’。”

王金霞家干净利落的小院子(吴楠摄影)

  虽然,王金霞的农家小院只有一亩地,但依旧打理的干干净净,庄稼地更是整齐划一。她自豪的提起自家地里的紫皮蒜:“别看这园子没多大,但是每年给我带来的收益可不小,除了自家吃的菜,我都种紫皮蒜。”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