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花开新边疆】隆子县的“格桑”花
内蒙古新闻网  20-08-21 11:19  【打印本页】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山南8月20日电(记者焦鹏)“咔嚓”摘下一颗番茄,清香扑鼻而来。夏秋交替时节,海拔3800米的隆子县“菜篮子”园区里,蔬菜和瓜果长势正好。

这是隆子县“菜篮子”园区员工采摘下来的番茄。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是高寒县,蔬菜瓜果曾经主要依靠县外供应,种类不多、价格偏高。2018年,隆子县通过建设“菜篮子”工程,实现了蔬菜瓜果自给自足,市场价格降低了20%左右,还可以满足全县幼儿园、中小学的日常供应。

这是隆子县“菜篮子”园区里种植的西瓜。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这是隆子县“菜篮子”园区里种植的空心菜。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8月18日,记者随“幸福花开新边疆”网络媒体采访团走进隆子县“菜篮子”园区。在温室大棚前,遇到正在休息的员工格桑。格桑告诉记者,她原来住在更高海拔的隆子县雪纱乡,那里自然条件比较艰苦,2017年,在政府组织下搬到城镇周边居住,这里环境比雪纱乡好,生活也更加舒适。

这是隆子县“菜篮子”园区员工格桑。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如今,格桑和她的妈妈、哥哥都在隆子县“菜篮子”园区工作。格桑说,这里距离新家很近,种植蔬菜瓜果,月收入每人3500元,算下来一年家庭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

格桑和她的妈妈、哥哥在园区内合影。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特殊的地理环境是西藏很多地区致贫的主因之一。极高海拔、大雪封山、土地贫瘠……一些地方几乎与世隔绝,“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

  西藏自治区发改委综合处处长肖会兵告诉记者,自治区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区96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全部完成项目建设,26.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搬迁入住到生产资料富裕和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区域。

这是隆子县“菜篮子”园区里种植的龙椒。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格桑的哥哥次仁(左一)和他所在的种植小组成员合影。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只有易地搬迁还不能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隆子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产业组工作人员王文介绍,隆子县“菜篮子”工程由国家投资5160.48万元建设,是隆子县“十三五”精品产业项目之一。其中,格桑一家工作的隆子县“菜篮子”园区,2016年建设2017年投产,园区共兴建温室244座,包括智能温室2座,计划带动37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

格桑和妈妈相视而笑。新华网记者焦鹏摄

  “格桑”是幸福的意思。

  如今,有了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扶贫的“双保险”,格桑家的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格桑和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