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331国道沿边行丨探访二战终结地——东宁要塞
内蒙古新闻网  20-09-08 10:36  【打印本页】  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9月1日上午,“醉美331国道”沿边行报道组驱车前往东宁市三岔口镇,探访坐落这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亚洲最大军事要塞——东宁要塞。

  在一位年轻女讲解员的引领下,一行人俯身钻进幽暗潮湿、阴森恐怖的要塞隧道,冰凉的岩壁透着寒气,迷宫一样分布的日军作战室、弹药库、医疗所、绞车道、火炮阵地……令人在惊悸中遥想当年。

  硝烟散尽数十年,多少谜团埋青山。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下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然而,由于通讯全部中断,盘踞在东宁要塞的日军不知道天皇已经投降,凭借要塞的坚固工事,依然继续抵抗,与苏联红军进行着惨烈的拉锯战。

  讲解员介绍,东宁要塞是侵华日军为防御和进攻前苏联而于1934年至1937年修筑的。在宽110多公里、纵深50多公里的山地间,构筑了十多处军事设施齐全、防御坚固、攻击力强的地下堡垒,是当时亚洲规模最大、可容纳兵力最多的军事要塞,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驻扎日军最多时超过13万。

  要塞之战,一寸山河一寸血。

  在硝烟升腾的天空中,若干架苏军伊尔-2强击机呼啸而过,而远处的玉米地里闪动着一张张晒得黝黑的脸庞和一面面太阳旗,那是日军的迫击炮连在负隅顽抗。

  苏军遭到日军火力点压制,机枪下士菲尔索夫用轻机枪向日军射击孔打了几个点射,但日军机枪并未哑火,而菲尔索夫的子弹此时已经打光,于是,他纵身一跃扑向敌人的火力点,用年轻的身体堵住子弹飞射的机枪眼。

  其间,苏军派一名会日语的中国人,到日军地下工事劝降。等到这个使者走出要塞时,日军把他的舌头割破,在他的额眉上画了一个五角星,把他的十根手指剁断了九根,只留下右手大拇指。

  直到后来苏军用飞机将日军第三军后勤参谋河野贞夫中佐从牡丹江运来,打着白旗进入东宁要塞,向日军传达了天皇的投降诏书,日军才放弃抵抗,残存的901名日本兵打着白旗走出要塞。

  日本侵略军离开了,但他们身后留下的是17万中国劳工的冤魂。

  当年,为修筑要塞,侵华日军征用了大量中国劳工,总人数达17万之多,这些劳工最后几乎无一生还,不是被冻死、饿死、累死和病死,就是被屠杀灭口。战后,仅在附近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地区内,就发现有埋葬劳工的大小坟包一千多个。

  走出隧道,伫足于东宁要塞群遗址博物馆广场一侧的浮雕墙前,抚今追昔,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75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而今,回望这段历史,它向我们昭示着亘古不变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一次仰头凝望历史的天空,人们都应倍加珍爱,和平之鸽划过天际的幸福哨音。(来源:黑龙江日报客户端 文/记者刘荣升 摄/记者吴树江 张澍)


[责任编辑: 张莉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