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过后,时至仲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草木在清晨时凝结晶白的露滴。中医专家建议,白露过后,我们的养生保健也需适时作出相应调整,“秋冻”要适度,饮食以清润为主,还要预防秋燥伤人。
光喝水不能解秋燥
白露时节,秋风在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在中医上称为“秋燥”。银川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吴晓晶提醒说,白露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要当心“秋燥”伤人。
白露过后,关键在养肺润燥。秋燥可引起肺燥,肺燥又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情况要以不同方法来缓解:温燥,属于初秋感受燥邪,往往带有夏暑的余热,表现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干咳少痰、咽干口燥。对于温燥,饮食养生原则要以清热滋润为主,除滋阴润燥外,还需清泻肺热,可食百合粥、银耳粥、银耳杏贝汤等。
凉燥,属于晚秋感受燥邪,往往带有近冬的寒气,会出现恶寒、微有发热、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症状。对于凉燥,饮食要以祛寒滋润为主,还宜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热量较高的食物。
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可常用清水慢慢滋润鼻腔,或在夜晚时在屋内放一盆水,这些都对缓解秋燥有良效。
揉耳朵泡脚养肾气
白露过后,天气变冷,有些人会出现手脚冰凉、乏力等症状,从中医来讲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
吴晓晶建议,从白露起,应注意补养肾气,可以坚持晚上泡脚。泡脚的同时把耳朵和腰部搓热,肾开窍于耳,而且耳朵有密集的反射区,联系着全身每一个器官。泡完脚以后,可做揉肾经的功课。我们的脚底就有一个最接地气的穴位——涌泉穴,位于足掌的前1/3处,脚趾弯曲时的凹陷处便是。经常按摩涌泉穴,可滋阴降火,使肾水充足。
俗语说“白露不露身”。就是在提醒人们,白露过后,早晚温差较大,不能再像夏天一样赤膊露身了,以护肾气。
白露过后,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稍不注意,就易着凉伤风,诱发上呼吸道感染。体质虚弱或患有慢病的人更要做到早晚添衣,睡觉别贪凉。此外,患有慢性胃病的朋友,生活中也应尽量注意保暖,避免因腹部受凉而导致胃病复发或加重。
登高望远开阔心胸
白露过后秋意浓,这个时候人比较容易悲伤。“心情低落、悲伤的情绪易导致身体机能的下降。所以此时应该注重情志的自我调节,保持愉悦的心情。登高望远可以开阔心胸。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吴晓晶建议,早上凝神深呼吸三分钟,也大有裨益。
平时多按摩太冲穴也有助于消除抑郁,改善心情。太冲穴又称为撒气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
在这个节气中,鼻咽部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疾病都比较高发,在工作、学习、出行和饮食方面都应该注意调养,特别是有呼吸系统疾病史的患者,会出现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症状。因此,在这个时节,患有慢性咳嗽的人也最容易加重咳嗽,最好的预防措施除了食补之外,就是要避免过敏性的接触,避免接触花粉之类的过敏原。(据《银川晚报》)
【白露食疗方】
山药粥
山药50克,粳米100克。粳米洗净,加山药片,加水熬至米烂,再放入味精、食盐即成。有助于健脾补虚,滋精固肾。
胖大海麦冬枸杞饮
胖大海6g,枸杞15g、麦冬10g,放入杯中,开水冲泡后饮用。清肝明目、滋阴养肾、清热利咽。适合久咳、干咳少痰、咽喉干燥疼痛及眼睛干涩、视物模糊者,但消化不良者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