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春捂秋冻”,你做对了吗?
内蒙古新闻网  20-09-10 15:45  【打印本页】  来源:人民日报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过后,暑热几尽,凉风时至,天气渐寒。

  “秋冻”是传统的养生之道,因为秋天的气温升降不定,需要靠增减衣物来平衡人体的温度,才不会受到杂病的困扰。

  作为夏季和冬季的过渡期,让身体承受一下冷冻,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也能防止穿衣过多引起的出汗生病。

  “春捂秋冻”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冻”不行,“冻”过了也不行。

  夏季穿了几个月的薄衣服,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夏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但是稍不注意,又会着凉感冒。

  因此,把握“秋冻”的度就十分重要。

  那么,科学“秋冻”,都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要点呢?

  - 01 -

  “冻”对时间

  一般当户外早晚温度降低到15℃以下,就应该结束“秋冻”了,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易“惹病上身”。

  “秋冻”适用于夏末秋初,晚秋再“秋冻”,不仅对健康无益,还会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

  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减少穿衣适当“冻”一下,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气温降至15℃以下时,就要穿上秋冬衣服了。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但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

  “秋冻”的原则是: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

  - 03 -

  “冻”对地方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

  头部“秋冻”,易得风寒;

  颈部“秋冻”,感冒侵袭;

  肩部“秋冻”,抵抗力下降;

  腹部“秋冻”,引发腹泻;

  腿部“秋冻”,当心关节炎;

  脚部“秋冻”,病邪入神;

  后背“秋冻”,诱发咳嗽... ...

  “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头部、脚部、腹部、脖子这4个部位千万不能“冻”!

  轻薄的衣服不必过早脱掉,但是要常用热水泡脚,睡觉时下半身盖厚一点。

  “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

  如若过早过快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极易受凉。

  此外,清秋时节,人们不要穿得太快,谨记“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则。

  - 02 -

  “冻”要科学

  秋冻并非人人适宜。

  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的人千万别尝试“秋冻”,尤其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有胃病的、有老寒腿的、体寒的女性、有糖尿病的的6类患者不要“冻”。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

  在春捂秋冻的“非常”时期,人们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备加注意,应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

  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建议利用节假日并选择利于出行的天气,合家去郊外旅游踏青,置身于大自然的环抱之中,有利于身心健康;

  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莫让“悲秋情结”左右自己,避免元气外泄、耗气伤阴;

  饮食上要减肥腻、少吃荤、多食新鲜蔬菜。

  - 04 -

  拥抱秋天

  “秋冻”不但“冻”出抵抗力,更要“暖”亲友的心灵。

  怀抱大自然中秋的气息,在凉凉秋意中出去走走看看,别让这秋高气爽的难得美景,流失于不经意间。

  又是一年秋来到,借着秋雨、秋风,也别忘了向身边一直陪伴着你的人们,送去温暖的问候与关怀,不要羞于把这份感动和感恩表达出来。

  这份科学的“春捂秋冻”,还有不少朋友都没看过呢,快告诉他们吧,希望每个朋友都有健康的身体!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