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黄河情丨黄河岸边玩泥巴的非遗传承人
内蒙古新闻网  20-09-18 11:40  【打印本页】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承载着这个古老民族,对历史的记忆与沉淀,对未来的希冀与憧憬。

  埙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乐器,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尊贵、高雅、凝重、厚德……捧起一枚古朴的埙,好像捧起了中华五千年的沧桑;吹奏一曲浑厚的埙曲,好像吹出了华夏负重致远的刚强。

  当黄河与埙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演奏出怎样的意境?

  王建是河南焦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的传承人。他用黄河水和黄河泥制作的埙,声音悠长深沉,恰似母亲河浅浅的低吟。

  黄河泥细腻、光鲜、柔滑、富黏性,有极强的可塑性。王建把从黄河岸边采集来的黄河泥像揉面一样搓揉,然后取拳头般大的泥团用双手揉捏造型,形成笔筒状后再封口抹光,接着打孔、试吹、调音,晾干打磨光亮即可吹奏。

  一枚精巧的黄河泥埙就诞生了。浑厚悠扬的埙乐让人陶醉。

  作为黄河泥埙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建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接触、研究埙。二十多年里,王建不仅深入研究埙的吹奏和制作,更致力于埙乐的传承、创新和推广。他不单将黄河泥埙看作一种乐器,更将它看做数千年来黄河文化的灿烂瑰宝,把传承发扬这一古老艺术视为自己的职责。

  王建曾经放弃了音乐培训学校的高薪职位,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承和推广黄河泥埙的工作中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黄河泥埙这一凝结着黄河文化精髓的古老技艺保护好、传承好。

  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少不了“有心人”。王建说,黄河泥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乐器,可惜现在会的人越来越少了,自己想把它传承下去,愿意当黄河泥埙传承的“有心人”。

  制片人|温露 张鹏军

  记者|刘虔 谢琳

  编辑|刘虔 谢琳


[责任编辑: 魏佩]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