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赋》曰:“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
九曲黄河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奔腾不息的河水负载着这个古老民族对未来的无限希冀与憧憬。进入新时代,在黄河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的滋养下,沿黄省区人民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黄河故事,赓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
“黄河宁,天下平。”从古至今,黄河治理都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在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传播局主办、中国网及黄河流域九省区网信办承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协办的“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在河南郑州启动。9月15日至17日,40家媒体记者赴郑州、焦作、开封等地采访,实地感受总书记重要讲话发表一年以来黄河流域河南段地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新举措新成就。
小浪底水利枢纽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9月15日,采访团一行前往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管理中心工程师张建生介绍,小浪底工程对保护中下游生态环境、促进黄河下游两岸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作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骨干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根据干支流洪水条件,及时采取蓄洪、削峰运用,有效缓解了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将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60年一遇提高到1000年一遇。据悉,截至2019年10月底,小浪底水库累计向下游供水4970亿立方米,平均每年供水248.5亿立方米;其中通过水库运用调节,累计向下游补充供水1543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增加77亿立方米,使黄河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更加均衡,黄河连续20年不断流。
嘉应观
9月16日,采访团走进黄河文明的核心地带——焦作市武陟县。黄河奔腾千里至武陟,由高原入平原,由漕河变悬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在此演绎出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治黄画卷。“一座嘉应观,半部治黄史。”始建于清雍正元年的嘉应观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最高的黄河河神庙,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理黄河历史的庙观,被誉为“黄河故宫”“万里黄河第一观”。
人民胜利渠渠首闸
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组书记翟嵩峰向采访团介绍,嘉应观不仅是清代治理黄河的指挥中心,也是新中国引黄灌溉第一渠——人民胜利渠的建设指挥部。1951年,新中国首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及首位黄委会主任王化云等在此办公、居住。1952年,毛主席在河南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在武陟亲手摇开了人民胜利渠渠首闸,“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从此结束,日夜奔腾的黄河水使100多万亩盐碱地、沙荒地变成了鱼米之乡。60多年来,人民胜利渠已成为灌溉、改土、补源、发电、向城市供水的多功能综合水利工程,并带动河南、山东引黄灌溉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渠六河”景观带
9月16日至17日,采访团实地走访开封市。一城宋韵半城水,开封素有“北方水城”之称。但近年来,河道淤积严重、断面狭窄,连接不畅,已成为制约开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瓶颈”。怎样实现新老城区水系贯通、水活流清的目标?“一渠六河”项目应运而生。“一渠六河”连通综合治理工程是开封市水系总体规划和“十湖连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黑臭水体治理”和“四水同治”的重点工程。2017年8月,“一渠六河”正式开工建设。2020年5月1日前实现了全河通清水的目标,6月1日前实现主体工程完工,对市民全面开放。据介绍,“一渠六河”形成的城河一体环城景观带,以15分钟生活圈为例,覆盖面积约38平方公里,将惠及居民约50万人。此外,该景观带预计每年将引流800万旅游人次,可带来4亿元餐饮消费,解决2万多人就业。
无论是从“水患”向“水安全”的华丽转身,还是从“水生态”向“水经济”的持续迈进,书写生态文明的“水样本”,黄河流域河南段各地都在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以“水”为笔绘就美丽生态画卷,推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河南正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记者 田雨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