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木斯:草原画派的开创者
内蒙古新闻网  20-11-13 10:38  【打印本页】  来源:北方新报

文/李 悦 王新民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选自《乐府诗集》的《敕勒歌》,曾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广为流传的民歌,歌中所吟诵的壮美富饶的北国草原敕勒川在十六世纪后,成为蒙古土默特部的领地,因此这里又被称为“土默川”。土默川不仅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栖息之地,也是妥木斯生命和人生的起点。

  从土默川走出来

  妥木斯,原名云瑞冲,1932年出生在土默特左旗的一个小村庄里,如今这里虽然已经今非昔比,他曾经居住的地方似乎也难以寻迹,但那些有关故乡的记忆,却永远铭刻在妥木斯的脑海中。

  他记得祖父是典型的农民,不识字,认为农民的儿子还是农民,初通笔墨即可,所以妥木斯的父亲只读完小学,便辍学回乡,没能继续读书成了始终纠缠在父亲内心的一个心结,他发誓今后要让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读书,成为知识分子。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后来干过职员、教师等工作,生活节俭。在妥木斯十岁那年,为了让他能去省城归绥市(即呼和浩特)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有个好前程,他用十多年攒下的积蓄在归绥市买了处房子,举家搬到了省城。

  1945年,妥木斯考上了归绥中学(现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正是在这儿,命运让他有幸遇到他的绘画启蒙教师,这位美术老师不但教他如何绘画,还经常鼓励他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从此,妥木斯产生了对美术的热爱,并且立志今后以绘画为终身事业。

  妥木斯很为恩师和父亲争气。1950年,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蒙藏学校的高中。随后他给自己取了蒙古族名字——妥木斯,汉语意为土豆。

  当时在蒙藏学校里,学生自发地成立了不少兴趣爱好组,喜欢画画的妥木斯便与几个志趣相投的伙伴成立了美术组,常常为学校的墙报配画插图,这使得他的绘画技巧有了不小的进步。1951年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他报名参加了北京市业余艺术学校的美术班,每到课余时间,他都会风雨无阻地听课、学习。在美术班,他遇到一些优秀的美术老师,开拓了艺术视野,提高了美术理论水平和绘画技巧。这为他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名师出高徒

  多年后,当人们问起妥木斯为什么喜欢画画,他却笑着说:“喜欢就是喜欢,没有为什么,就像有些人喜欢甜的,又有些人喜欢辣的,这很难说出原因来。”然而这看似轻松的回答,背后却是他倾尽一生对绘画艺术的探索与追求。而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便是妥木斯在绘画生涯中真正意义上的开端。

  中央美术学院当时可以说名师云集,王式廓、吴作人等一批美术大师都曾是妥木斯的老师。在名师的指导下,妥木斯的绘画水平有了新的飞跃,从他早期完成的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色彩准确、构图合理、笔力娴熟,这足以证明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五年的学习所取得的成果。

  1958年,妥木斯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正在这时,妥木斯得到了一个让他振奋的消息:中央美术学院将创办建校以来第一个油画艺术研究班。凭借着他的绘画功力,妥木斯顺利地考上了这个班。幸运的是,研究生班的导师是著名油画家罗工柳。罗工柳刚从苏联留学三年回来,他认为中国油画不能追随苏联走老路,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子,这种创新意识打动了妥木斯。在老师罗工柳的指导下,研究生班开始了中国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妥木斯和同学们按照罗工柳先生的计划,先后到新疆、敦煌等地写生。

  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写生的实践,妥木斯积累的感知、感悟很快便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看到了他的成长、进步和升华。

  在研究生班五年中,妥木斯与导师罗工柳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罗工柳对妥木斯十分器重和爱护,从各个方面都给予他很大帮助。直到2008年,卧病在床的罗工柳一再嘱咐妻子将自己刚做好的八个大画框送给他的学生妥木斯。对于妥木斯来说,罗工柳是他生命中有着知遇之恩的人,正因罗工柳一次次出手相携,才让妥木斯在困难挫折面前没有退缩,坚持不懈地在自己钟爱的绘画艺术中驰骋。

  1963年,妥木斯即将从研究生班毕业,他本可以留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但他深知自己的故乡更需要自己,他的任务不仅是自己创作,还要为故乡培育美术人才。于是他带着普及提高自己故乡油画事业的美好愿望,开启了人生中另一个重要阶段,他要把故乡的山水草木、生活与人物展现于画布之上,传递到世界上更广阔的艺术视野当中。

  相伴一生的美术教育事业

  就这样,妥木斯回到故乡,到了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任教,从此开始了与他相伴一生的美术教育事业,在师范学院的日子里,他一边教学一边创作,那个时期,妥木斯的《毛主席在北戴河》《炉前工》《出铁》《通过暴风雨前进》《义务交通员》等一大批油画问世。

  正当他准备向新的领域进军之际,一些事情让妥木斯不得不停下了画笔,进入漫长的等待,但他心里坚守着的艺术之火始终没有熄灭。1977年,妥木斯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他常常领着学生们,带上干粮,骑着自行车,去往山脚下的乡村,从朝阳画到夕阳,从春花画到冬雪,正是这一时期的积累,让妥木斯留下了大量生活化的写生作品。

  1979年,妥木斯跟随乌兰牧骑演出队,走进草原,这是从小生长在农区的妥木斯第一次走进草原,他坐着乌兰牧骑的大巴车,几乎走遍了锡林郭勒盟的牧区。草原的壮美与神奇让妥木斯内心无法平静,拿起笔来把对草原的深情抒发于一幅幅画作之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晚餐》,描述了傍晚的蒙古包升起缕缕炊烟,牧羊犬从蒙古包外望着包里温暖的烛光,整幅画给人带来宁静而美好的感受。

  1981年,阔别北京18年后,妥木斯在老师罗工柳的帮助下,住到了位于北京香山中国美协的一处画室内,开始潜心创作,为即将到来的首次个人画展做着准备。几个月后,“妥木斯个人油画展”在北京美术馆如期举行,那一天,美术馆人潮涌动,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家和美术爱好者,被一幅幅表现草原风光和蒙古族牧民生活的油画作品震撼了。画展一下子轰动了全国,不仅在美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而且直接影响着“85新潮”以后的中国美术运动。他的画作以极具探索性和前卫的绘画语言成为当时画界谈论的热点。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艾中信观展后评价道:“从妥木斯的这个画展中我们可以看出,草原画派的诞生。”

  和很多草原上的牧民一样,妥木斯偏爱马,偏爱它们因环境造就的性格与精神,坚韧而不固执,智慧却不卖弄,肯吃苦却不窝囊。在他的大量作品中,马成为了他创作的主题。为了使草原画派形成自己的特色,妥木斯曾两次出国考察,对世界油画的格局和发展趋势有了新的认知和见解,更加坚定了要创作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作品的决心,开启了新一阶段的探索。妥木斯将老师罗工柳中国油画民族化的愿景贯穿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他开始用自己的画笔更深层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地呈现中国人特有的意境与审美。

  妥木斯不仅在油画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他还师从陈氏太极拳宗师陈兆奎,习武六十多年,是太极拳领域响当当的大师级人物。而且把对中国功夫的感悟融入自己的作品和教学中。在他的指导下,内蒙古越来越多的青年画家成长起来,使草原画派蔚然成风。

  2019年,正值中俄建交七十周年,以“故乡”为主题的“西多罗夫、妥木斯油画展”于2019年1月6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随后又受邀来到妥木斯先生的故乡呼和浩特,并于2019年1月24日在内蒙古美术馆展出。这次展览,共展出妥木斯的油画上百幅,时间跨度非常大,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早期的创作一直到近年来的新作,更让观众欣喜的是展出的作品中还有妥木斯在开展前一个月完成的作品。观众沉浸在这些绘画作品中,常常被一种既浓烈又含蓄的诗情画意所感动,这正是以妥木斯为代表的草原画派的艺术特点。

  如今,已是中国大师级的油画家妥木斯虽已年近九十岁高龄,依旧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他正迈着稳健的步伐,带领着草原画派在油画民族化道路上前进!

  (内蒙古老作家、艺术家口述史记录工程)


[责任编辑: 吴钰]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