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明市泰宁县大金湖畔的秀丽风光。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
大山环抱的福建省三明市,美的不只是绿水青山,更有百姓的张张笑脸。
探民生,有底气——去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达12441元;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在这里发源,如今已惠泽城乡。
说改革,有突破——林权改革,点绿成金,三明是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市之一,“绿色银行”让百姓富起来;剑指药价,破冰前行,医改经验推向全国。
看产业,特色多——沙县小吃风行全国、走向世界,建宁县的杂交水稻制种、泰宁县的旅游康养、大田县的有机茶叶……特色产业一县一品,鼓起山区百姓腰包。去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00641元,突破10万元大关。
然而,地处闽西和闽西北的三明,去年的经济总量不过2601.6亿元,比不上一些沿海地市,在全国33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中也只是“中等生”。“家底”算不上殷实,群众的幸福感为何满满?
向三明人找答案,他们总要从20多年前说起——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从1996年到2002年先后11次深入三明调研,16次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三明老区苏区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从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山区特色产业增收,到保护绿水青山、“画好山水画”……总书记牵挂最多的是老区苏区发展,关切最深的是人民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牵挂,浸润着这片“风展红旗如画”的热土。如今的三明人,牢记于心的是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受益最大的是结合实际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找准发展“金钥匙”——
山区“同样可以当状元”
三明多山,大山里讨生活,有没有奔头?
永安市曹远镇霞鹤村(原名虾蛤村),就在大山的臂膀里,九龙溪绕村而过。早在1996年,村集体年收入就超过18万元,不少村民盖起了独栋小楼。
1996年5月26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霞鹤村调研。“看到这里依山临水,大家盖起了独栋新楼房,他十分高兴。”霞鹤村村支书李金水,当时陪同调研,每每提及那天的情形,总觉着很带劲。
“在随后曹远镇的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又说了一段让山区人民特别提气的话。”李金水记得清楚——“山区也要增强信心,我们自有我们的优势,自有我们的长处,发挥好了,同样可以当状元。”
大山挡不住山区人民的志气。关键在怎么认清优势、发挥长处。
泰宁人从山水中找优势。
走进泰宁县际溪村“耕读李家”森林康养基地,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来自北京的客商郭海婴,看中了这份“罕见的静谧”,打造“静心书院”,集休闲养生、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别具雅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林深水美的泰宁就锚定“旅游兴县”,此后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县1/5的人吃上了“旅游饭”,旅游收入占到了农民纯收入的1/4。如今,泰宁又让文旅连接康养,从山水牌衍生出“静心”牌,业态愈发丰富。
建宁人在优特上下功夫。
山多地少,种粮没出路?建宁人独辟蹊径,从制种业突破。让建宁人引以为豪的是,如今全国每10粒杂交水稻种子就有1粒来自建宁,全县80%的农户从种稻子转向育种子。
“一亩水稻扣除成本只能赚个100块左右,换成制种,每亩纯利润可以达到1600到1800块。”建宁县溪口镇溪口村制种农户兰永贤,育种10多年,如今住上了小楼,开上了汽车,“总共种了50亩,一年育种收入六七万块没问题!”
沙县人则在“舌尖上”闯天地。
“1块钱进店,2块钱吃饱,5块钱吃好”。当年,沙县小吃靠着薄利多销走出大山。目前,沙县小吃门店已有8.8万家,本县直接从业人员超过6万,辐射带动30万人创业致富,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成为沙县支柱产业,被誉为“国民小吃”。
眼下,“国民小吃”又在朝着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升级,产业链不断延长。沙县人颜发辉,干脆从做餐饮转向了卖酱料,自主开发了40多款,今年销售额可到2000万元,“老沙县也可以有新味道,新味道里就是我们的新空间”。
三明人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11次到三明,几乎每到一处都要同当地干部群众探讨增收门路,谋划产业思路。从沙县小吃到清流豆腐皮,从泰宁旅游到大田高山茶……三明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习近平同志当年的鼓励和指导。
2019年,三明仅特色现代农业的产值就达1550亿元。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一县一业,成为山区人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画好山水画——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泰宁县上青乡崇际村上清溪,排工黄盛腾抡起竹篙,轻顶崖壁,撑着载满游客的竹排,翩然而下,在丹霞地貌的赤石翠峰间蜿蜒前行。
“就在那里,鲤鱼跳上了习近平同志乘坐的竹排!”行到中游,黄盛腾兴奋地指向一处水面。
动人的讲述,将人们的思绪带回23年前。
1997年4月10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上清溪,调研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项目时,一条红鲤鱼跃上他乘坐的竹排,恰巧落在他的脚边。习近平同志随即脱下塑料鞋套,盛上水,将鲤鱼装入其中悉心保护,在竹排到下游水深处泊岸后,小心翼翼把鲤鱼放回溪中,望着它欢快游走。
“途中习近平同志叮嘱大家:‘一定要好好保护环境’。”黄盛腾说,“我们一直记在心里。”
20多年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泰宁人的行动日益坚决。“以前村里人砍柴火煮饭,现在每年每户有五六百元的补贴,家家户户以气代柴、以电代柴。不仅没有人往河里倒垃圾,大家看到路上有垃圾还会伸手去捡。”崇际村村主任李加良说。
绿水青山引来八方宾客,上清溪的游客接待量从1997年的1.8万人次,增长到去年的62.9万人次,去年村里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黄盛腾说:“好好保护环境,让大家在家门口美美地吃上了这碗‘生态饭’。我们夫妻俩一年收入十来万元,日子很幸福。”
“现在,泰宁的环境没得说,对了,我还得好好学学外语,把中国人保护环境的故事,讲给外国游客听。”51岁的黄盛腾笑声爽朗。撑排是个“吃饱了才能撑”的力气活,一趟下来需要两个多小时,不过,黄盛腾和其他排工都不时唱起客家山歌,始终激情满怀。
“三明是闽江的源头之一,生态、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这种优势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将越来越显著。”“现在看青山绿水没有价值,长远看这是无价之宝,将来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力主在全省开展生态省建设,到三明调研指导工作时,多次殷切嘱咐干部群众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金溪河从村口淙淙东流,对岸的青山郁郁葱葱。
“20年前,有一家木筷厂看中了那片林子,开价就是20万元,多次来找。”伸手一指对面山林,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林顺对记者说,“村里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说卖,20万是一笔大钱;一种声音说不能卖,卖了就把子孙后代的饭碗砸了。”
争论很是激烈。“当时村集体一年收入3万元左右,不够开支,买办公用品要向供销社赊账。不过,村里最后咬牙抵住了诱惑,没有卖。”他说。
“村两委讨论时,习近平同志考察调研时的那番话,让村里在紧要关头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回忆当时情景,张林顺记忆犹新。
1997年4月11日上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常口村调研。和乡亲们站在村口,望着眼前的山水,他殷殷叮嘱:“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当时大家穷,满脑子想的是怎么样发展经济。这些话,我们当时听着觉得很新鲜。后来,越来越觉得讲得在理。”张林顺说。
碧波荡漾的金溪河上,身穿蓝色运动服的运动员们奋力挥桨,红色、蓝色的皮划艇快速划过水面,荡起阵阵涟漪……来自山东济宁的皮划艇运动队,一眼相中了山清水秀、气候适宜的常口村,把这里作为训练基地。如今的常口村,环境优美,脐橙香甜,漂流红火,去年人均收入达到2.36万元,村集体收入122万元。
“习近平同志当年叮嘱我们‘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目光长远,为我们这个山区村庄指明了发展方向。”张林顺感慨道,“如果当年卖了对面那片山林,只剩光秃秃的石头山,现在哪还有如画的山水、绿色的产业?”
守护“无价之宝”绿水青山,成了三明人融入血脉的责任与担当。
在明溪县,从以往剥树皮破坏濒危野生红豆杉,到全力破解人工栽培世界难题,一株株红豆杉撑起一个大产业。南方制药等企业利用红豆杉提取紫杉醇,生产抗肿瘤药物。全县40%的农户参与红豆杉产业,种植红豆杉6万多亩。
一幅山水画,越画越动人:三明森林覆盖率达78.73%,是全国最“绿”的地级市之一;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每年都保持在98%以上;全市流域水质处于福建首位,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休闲旅居、培训研学,到山地运动、自然观鸟,“生态”逐渐变“业态”。去年,全市文旅康养产业接待游客3918万人次,总收入达750亿元,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146亿元。
用坚守和创新,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这是三明人对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
撸起袖子加油干——
着力“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
三明先有工业,再有城市。1957年开始工业建设,全国“10万大军”支援三明,建成一座钢铁厂,奠定工业基础,1960年设立三明市。
作为地处山区的老工业基地,面临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怎样做到“老树发新枝”?在福建省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一直惦念着这个问题。
2000年8月10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福建省三钢集团公司调研,对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提出具体要求,谆谆嘱咐“三钢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要走在全省前头”。
“当时正是盛夏,天气很热,钢铁厂气温更高,习近平同志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他在三钢整整调研了一天,看得很仔细,提出的要求很明确。”三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黎立璋说,我们始终牢记嘱托。黎立璋时任三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棒材轧钢厂厂长,当时就在现场。
三钢地处内地,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20年来,三钢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结构调整,狠抓精细化管理。三钢钢产量从2000年的117万吨,增长到去年的1240万吨,跨入千万吨特大型钢铁企业行列,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保持同类型企业先进水平。
“每个班组下班时,采集上报水、电、煤气等的消耗情况,大家会‘斤斤计较’,因为这在职工收入考核中占40%左右。每天下班时,当天的生产情况和每人绩效一目了然。”炼钢厂运转车间主任陈滨说。
“向改革开放要动力”。三明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如今,三明钢产量占全省1/4,载重汽车产量占全省1/5。去年,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263.5亿元,增长8.2%。与此同时,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实现产值179.5亿元,形成氟化工、石墨烯等产业链。
好消息还在不断传来。12月6日,福建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开园,京闽科技合作再迈出一大步,老区苏区转型升级驶入快车道。
“20多年来,三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进展,根本原因在于一以贯之按照习近平同志重要嘱托做好各项工作,结合实际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说,“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时,提出要‘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我们一直朝着这个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
着力机制活、着力产业优、着力百姓富、着力生态美,三明持续推进“四个着力”,努力做好“红色三明”“工业三明”“绿色三明”“文明三明”这四篇文章。
三明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红色积淀是三明最重要的精神资源,红色基因一直代代相传。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三明挥毫写下《如梦令·元旦》。
昔日“路隘林深苔滑”,今朝“路宽林茂粮丰”。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风展红旗依旧,如画三明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