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讲理】在问题导向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机制
内蒙古新闻网  21-01-14 16:27  【打印本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始终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强化优势、补齐短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坚持问题导向的时代缘起

   1.坚持问题导向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在内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根本任务开展,归根结底是做好人即大学生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直面和揭示制约他们成长成才的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目标,精准发力解决问题。这就建构起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链条,即“问题导向—目标指向—精准发力”。

  2.坚持问题导向是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继续深化改革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思政工作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逐步拓展,难度持续增加。这就需要结合新时代的矛盾和特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载体。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新时代思政工作的理性认识和深刻理解,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复杂的形势中坚定立场、明确方向,最终形成破解问题的创新工作体系。

  3.坚持问题导向是思政工作助推“双一流”建设的现实需要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启动了高校“双一流”建设。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争创“双一流”成为新时代高校改革发展的直接动力和现实需要。“双一流”建设倒逼大学改革已成事实,在此背景下,坚持问题导向成为必然。思政工作对于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助推高校改革意义重大。高校要主动对标“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努力研制针对各项综合改革的“靶向物”,精准推进各项措施,以高质量的工作水准践行培育优秀人才的教育承诺。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困境:三个“弱化”

   1.党委领导存在弱化现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彰显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校党委要“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可见一斑。可实际情况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2017年6月,十八届中央第十二轮巡视公布15所高校巡视反馈情况,绝大部分高校在党建、选人用人、“两个责任”落实、监督执纪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究其原因,学校党委的领导力弱化是根本问题。很多高校重业务轻思政的现象十分突出,“一切以教学为中心”,其结果往往是思政工作流于形式甚至边缘化,教学工作也未得到有效提升。

  2.思政课教学面临弱化问题,显性和隐性教育融合不充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涵盖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多样、紧跟时代发展的多学科课程体系。课程性质对授课内容、授课教师、授课方式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其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主渠道作用。近年来,思政课教学内容空心化、授课方式教条化、教师技术手段单一化的现象日趋明显。很多学生对教学目标和方向存在认知模糊,教师只注重理论灌输,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深层诉求。同时,其他教学单位、部门对日常隐性的思政工作缺乏足够认识,不主动参与甚至抵触思政工作,导致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难以实现,“大思政”格局尚未充分构建。

  3.工作队伍出现弱化短板,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力度不够

  和专业课教师相比,思政工作教师队伍在高校教师序列中普遍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中集体“失语”,进一步丧失话语权。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均有待提高,个别教师甚至自身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困惑和问题,兼职教师数量太少,生师比过低,难以满足授课需要。辅导员、团学干部、分党委书记等专门力量建设还很薄弱,仅仅纳入普通管理干部范畴,过多地承担日常事务性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大打折扣。同时,忽视其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注重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政治上缺乏必要的引导,思想上缺乏足够的关心。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现路径

   1.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构建“大思政”格局

  首先,牢固树立工作的基本遵循。开展思政工作的基本遵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高校党委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搞模糊化处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开展工作。按照《意见》要求,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委教师工作部职能,逐步改变思想政治工作偏重学生的现状,推进教师和学生两大受众群体的思政工作齐头并进;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每个学院(部、系)至少配备1—2名专职组织员,积极做好发展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入党工作。

  其次,搭建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党委会(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调研,系统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创新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校长挂帅,全面领导全校思政工作。谋划构建由党委办公室、组织部、纪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工会等党委部门牵头,其他职能部门和各学院(部、系)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统筹协调党的建设、意识形态、舆论引导、抵御渗透、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各个方面资源,定期研判形势,处置问题。最终形成全校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大格局。

  2.强化课程建设,实现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深度融合

  首先,要确保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各高校要出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实施方案,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打破思政课“孤岛化”“边缘化”窘境,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鼓励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通识课程;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活动,将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开创以学生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按照“为什么(Why)—是什么(What)—怎么办(How)”的思路设计和组织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教育教学督导部门建设,严格落实校领导听思政课制度,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观点表达有规范”,健全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建立学校、学院、督导、教师、学生组成的多级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师对多媒体素材的搜集、整理和正确使用的能力。

  其次,多措并举让理论照进现实。紧密结合时代主题,围绕助力脱贫攻坚、“一带一路”调研等专项活动,积极探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研究课程设计、系统开发、制度构建、理论武装等问题;在贫困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工作中加强服务引导,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加强学校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建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范式和易于接受的呈现方式诠释思政工作内容,支持教师制作思政主题微课、MOOC课程,扩大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和社会服务面。

  3.配齐建强队伍,锻造综合素质过硬的思政工作力量

  首先,要明确定位,按规定足额配备人员。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要求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要按照《意见》中规定的比例,足额配备思政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鼓励优秀的思政干部和思政课教师交叉任职,加强沟通,有效整合资源。

  其次,构建“双线晋升”的激励保障机制。鉴于思政工作者的“双重身份”,要积极探索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和保障激励机制,实行职务提升政策适度倾斜,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保障思政工作者人格上更有尊严,心态上更加自信,发展上更为顺畅。同时,在考核办法上,既要考虑到平时表现和工作实绩,也要适度参考教学、科研成果,切实推动思政教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实质性开展。

  【本文系2015年度西安外国语大学科研项目(青年项目)“研判与处置: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研究”(15XWC04)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孙静华]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