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工人”到烘焙店老板,统共分几步?刘斌开玩笑说,这和“把大象放进冰箱”的步骤一样,需要分三步。第一步,从老家走出来;第二步,把手艺和把式练起来;第三步,开店。步骤看似简单,然而,步子一旦走起来,就没有轻盈之说。
刘斌很瘦,但不是瘦弱的那种瘦,而是瘦而精干的类型。只有33岁的他,走南闯北已逾10年,经历了许多同龄人未曾有过的体验。那些饱含艰辛而又不时“撒糖”的体验,为他有些单薄的人生增添了厚度。就像夹馍,从两块馍夹空气,到夹鸡蛋、夹豆皮、夹肠、夹肉,馍变得越来越厚,越来越有味道。
在甘肃老家的时候,刘斌早早地把自己“扔”进社会,搬过砖、装过水暖,反正是个活儿他就干。老家地不多,在土地上摸爬滚打大的他,少时便有一个“天真”的梦想,就是做一个土地承包商,种很多很多地,有吃不完的粮食。梦总在远方,他于是“出走”老家,远走新疆。这也就是他所说的第一步。
到了新疆,就在土地上挣生活。种棉花、捡棉花之际,当时的老板介绍他到一个熟人处学烘焙。他想着,暂时做不了“地主”,那么学一门手艺总是不压身的,这才和烘焙“碰了面”。
刘斌是吃惯了苦的,学烘焙自然也贪功夫。学了一年多,他把“苦水”熬成了“糖水”,从籍籍无名的“9527”顺利升级为“高级伴读书童”,出师了。揣着学到的手艺,他辗转到乌鲁木齐,在烘焙店上班、充电。做甜点的过程中,他悉心观察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和老板、同事请教交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心里也暗自有了一个开店的计划。
技术有了,经营的“套路”也掌握了,第二步算是做到了。但这第三步,是需要契机的。刘斌的契机发生在鄂尔多斯。2011年,他在招聘网投了简历,伊金霍洛旗的一家烘焙店录用了他。他随即来到伊金霍洛旗工作,干了17天后,老板因为经营不善转让店铺,他毫不犹豫盘下。
开店,而且是说开就开。虽然兜里只有七千块钱,但他不“怯场”,坚信自己能把店开好。刚开始,店面生意冷清,卖不了多少面包,蛋糕的订单也不多。这期间,他还在幼儿园门前摆过地摊,一天能卖五六百元。
这样的小打小闹当然不长久,他毕竟是有“两把刷子”的。他懂原料、懂制作、懂包装,一系列的操作下来,没过多长时间,便有了固定的客户群。因为他做的蛋糕和面包口感好,花样多,造型也漂亮,客户群不断“叠加”。仅仅用了8个月,他就扭亏为盈,创下38万元的营业额。
2015年,他重新选址,开了新店,取名为“香麦”,此后便一直用这个店名“打天下”。那时,一年100万元的营业额,是他实打实干出来的。2018年底,他再次扩大规模,租下226平方米的铺面,将所赚的50万元全部投入进去。大店开业前三天,天天爆满,干出营业额18万元,可以说是很“豪壮”了。
“刚来时什么都没有,现在店开得还可以,孩子也两个了。”刘斌的逆袭,是一步一步来的。最困难的时候,儿子刚刚出生,他和妻子、儿子就挤在一张床上,给顾客送蛋糕没有车,就骑着电动车满大街跑。
逆袭不易,不管是谁,大概都是伴着深夜的疲惫和眼泪入眠,转而又去迎接第二天的太阳。幸好,总有“贵人”相助,为他节省开支,为他指点迷津。他总能遇到鄂尔多斯好房东,他的顾客中也有很多都成了他的好朋友甚至“铁哥们”,一直照顾他的生意,他的固定会员也达到了500人。“你用心对待别人,别人就会回报你的真心。”这是他的待客之道,也是他为人处世的箴言。
说实话,这两年,刘斌也遇到了“瓶颈”。他算了一下,如今,伊金霍洛旗大概有80家蛋糕店,和10年前的情况已大不相同,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他的员工从大店开业时的13人,缩减到了5个人,面包种类也减少到20多种。再加上疫情影响,旺季也没那么旺了。
有“瓶颈”,当然要求变,不能眼睁睁看着“瓶颈”彻底闭合。“做我们这个行业,一定要紧跟顾客需求,去了解消费观念的变化,并随着这种变化而调整。”刘斌说,顾客的消费观念升级了,更加追求高品质,注重私人订制,他也必须在产品和服务上全面升级,去更好地适应和满足顾客的“口味”。他计划寻找合伙人,扩大规模,注册品牌,把店开到太阳城和水岸新城,也有去新街开店的打算。
刘斌是个“爱折腾”的人,这个“爱折腾”的人过年又不回老家了。“与其在路上折腾,不如好好看店。过年也有生意,一般从初六开始就要忙了。”刘斌把自己“卖”给了店铺,从一块块甜品中品尝生活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