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网评| 发扬“三牛”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内蒙古新闻网  21-02-13 19:53  【打印本页】  来源:人民论坛网

  2020年是极度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救治每一位患者,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面对新的时代挑战,我们坚持创新引领、攻坚克难,努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面对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我们坚持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取得决战脱贫攻坚决定性胜利。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朴实亲切、饱含深情,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为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对时代责任和现实要求,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培育者和供给体,理应走在弘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的前列,积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要发扬孺子牛精神,全面服务学生成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完善思政工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建设,充分做好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校教师应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研究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弘扬拓荒牛精神,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高校不仅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也是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供给体,在科技创新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要打造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高地,坚持“四个面向”主攻方向,统筹谋划事关全局和长远利益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发展,强化基础学科建设,夯实创新基础能力。要打造行业科技服务新高地,面向卡脖子核心技术开展攻关,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短板,实现共性关键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要打造创新人才队伍的主力军,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着力造就一批国际战略人才、重要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同时,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积极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要弘扬老黄牛精神,大力开展劳动教育。世界上任何成功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艰苦奋斗,不仅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在新起点上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困难挑战,必然会有荆棘坎坷甚至惊涛骇浪,更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奋斗就是要尊重劳动,努力开展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要大力涵养崇尚劳动价值教育,做好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开设劳动课程,开展劳动实践,将劳动成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全方位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锤炼辛勤劳动的基本素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劳动中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在生产劳动教育中把握基本专业能力,在服务性劳动教育中强化服务他人和社会责任感。要践行诚实劳动的行为准则,开展学业诚实守信教育、生活诚实守信教育和职业诚实守信教育,教育学生坚持通过诚实劳动获得自身发展,反对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要引导创造性劳动的发展方向,强化创造性劳动人才培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着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建强创造性劳动的后备队。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大力发扬“三牛”精神,大力培养为民服务、勇于创新、善于劳动的时代新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作者:叶兵)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