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的中国年:此心安处是吾乡
内蒙古新闻网  21-02-18 11:35  【打印本页】  来源:中国新闻网

  “此心安处是吾乡”,阿富汗姑娘丽娜最近学会的这句诗,常常被用来形容许多外国人用过中国年的感受。

  鸡鸣山社区因靠近义乌国际商贸城,吸引了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1380多名境外人员居住,被称为“联合国社区”。今年受疫情影响,有300多名外国居民留在义乌“就地过年”。

  16岁的丽娜是其中一员。这次疫情让她坚定了学习中医文化的信念。“疫情期间,中医发挥了很大作用。我希望学成之后可以回阿富汗,帮助更多的人。”

  来自也门的小伙巴达的“新年愿望”是找一个中国媳妇。巴达说,经过此次疫情,他想真正在中国扎下根,“父母现在很放心我在这边。”

  对来自也门的傲山来说,惟一的遗憾就是无法与远在埃及的妻女团聚,但他计划,等境外疫情好转,就把妻女接到义乌,全家在义乌开一个餐馆,一起奔赴更好的未来。

  “中韩两国过春节的方式差别不大,但中国的年味更浓。”来自韩国的金晳俊说,韩国的春节只有三天,而中国的年是从“小年”就开始的,放炮竹、打扫卫生、准备过节的食物,人们早早就开始走亲访友,互送节日祝福。他打算在春节期间,到处走走看看,认真体会中国新年的意义。

  “今年我体验了包饺子,很有趣,当地朋友们把钱放在一个饺子里,谁吃到了钱,谁就会在未来有很多好运。”已经在中国生活逾3年的CY说。34岁的CY,2018年9月从南非东开普省比扎纳市搭乘18小时飞机来到鄂尔多斯康巴什区,作为一名外教,他从下飞机那一刻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

  吃汤圆、祭灶神、拜祖先……在视频社交平台拥有70余万粉丝,已经在浙江宁波生活了11年的美国“网红”马特,连日来用镜头记录下了自己亲身体验的中国年。

  “原来中国的厨房里也有‘神’!”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马特“get”一个新词:祭灶神。等到“谢年”这天,只见八仙桌上摆满了烧鸡、猪肉、年糕等,桌旁还挂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黄鱼。待“谢年”仪式完毕,马特直言,自己愈发理解中国人骨子里对祖先的那种敬畏与尊重。

  春节期间,马特还带着妻子和女儿来到了宁波鄞州的蔡氏宗祠。有着400余年历史的蔡氏宗祠是中国罕见、浙江首例的男女合一的宗祠。“这彰显出了男女平等的理念。”马特感慨道。(奚金燕 李典 王娇妮 杨兵 李爱平参与报道)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