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来自互助县的阿生青代表发言后,总书记提出了一个问题:“村民们的电热炕是什么样的?”本期《学习故事》为您讲述总书记与“电热炕”的故事。
出西宁市往北60多公里
坐落着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县
这里曾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一些村落分布在大山沟梁之间
班彦村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11月1日拍摄的班彦村旧村。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山坳里一间间土坯垒砌的房子就是村民们的家
黄土夯起的院墙被风雨吹打变得斑斑驳驳
种地难、吃水难、上学难
就医难、交通难、娶亲难
6个“难”
曾经概括了班彦村的村情
面对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
易地扶贫搬迁
成为了班彦村“挪穷窝”“拔穷根”的彻底办法
建设中的班彦新村新华社记者兰红光、庞兴雷摄
2016年8月23日
是班彦村村民牢牢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
习近平总书记冒着蒙蒙细雨
走过尚未完工的泥泞道路
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新村看望大家
总书记走进村民吕有金的新家
察看房屋格局
了解施工进展
关心火炕取暖效果
那时的班彦村
还没有“电热炕”
村民家里多是火炕
用干牛粪、稻草、煤渣填满炕洞烧火取暖
天不亮就要抱上一捆草、背着牛粪和煤渣
到屋外去烧炕洞
有时半夜炕就凉了
还要时刻当心炕有没有裂缝
不然会煤烟中毒
班彦村村民白玛卓嘎在调节“电热炕”温度(2019年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金金摄
考察期间
总书记说
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好
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
2016年11月7日
班彦村村民迎来了共同的喜事
搬家!
吕有金一家乘着精准扶贫的“幸福快车”
顺利搬迁到了山下临近公路旁的崭新小院
开始了新生活
搬到新村后
冬天家家户户的炕洞冒煤烟的问题
也得到了解决
从2018年开始
班彦村全村369户村民
每户陆续安装了
两个6平方米的“电热炕”
原来的火炕表面加装一块碳纤维发热板
彻底告别了烧柴草牛粪的炕洞
“电热炕”10个小时的耗电量仅有1.2度
按青海180天的采暖季计算
一个冬天一百多元的电费就够了
即便窗外大山被白雪覆盖
班彦村的冬夜也不再寒冷
现在的互助县班彦新村村貌。摄于2019年9月。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
如今
班彦新村整洁靓丽
充满新农村的气息
村民家里用上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
人人绞尽脑汁想着致富的路子:
开个小卖部、开个酿酒坊
……
今年两会上,
来自互助县的阿生青代表乡亲们邀请总书记:
“盼着您再到土乡来,
吃口八眉猪肉,喝口酩馏酒。”
青海省全国人大代表阿生青。新华社记者张泉摄
电热炕是什么样的?
水厕还是旱厕?
刺绣产业怎么助力脱贫?
一桩桩、一件件
再小的事情
只要是关系乡亲们衣食冷暖的事
都是总书记惦念的大事
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
中国大地上
山还是那些山
水还是那些水
一切却在改变
举世瞩目的成就之下
是每一步都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