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巴友谊薪火相传——记孔院教师眼中的巴基斯坦“中文热”
内蒙古新闻网  21-03-31 14:37  【打印本页】  来源:新华网

  在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国立现代语言大学校园内,伊斯兰堡孔子学院门前一座高大的孔子雕像格外引人注目,学院内贴着的红色剪纸和中国元素海报也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

  这座由北京语言大学和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于2005年合作建立的伊斯兰堡孔子学院,是巴基斯坦的第一所孔院。

  “我们学院的主要工作是开展中文教学和中文水平考试。除学院本部开设常规教学班外,我们还与一些巴基斯坦知名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开设多个教学点,平均每年学员有2000多人。”47岁的孔院中方院长张道建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近年来,随着中巴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深化和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持续推进,“中文热”在巴基斯坦不断升温。

  国立现代语言大学中文系讲师穆罕默德·哈什米告诉记者,巴基斯坦学习中文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巴中两国包括经济在内的各领域合作持续加深,巴基斯坦民众希望通过学习中文来更好地把握中巴经济走廊带来的机会”。

  哈什米曾于2012年前往上海师范大学留学,回国后便一直从事中文教学。“我2009年曾前往北京参加夏令营,在那期间我体会到了中文的美,也开始下定决心要学好中文。”他对记者说。

  除了日常教学外,伊斯兰堡孔子学院每年还会举办20余场以参与和体验为主的文化活动,并组织赴华夏令营以及选拔留学生前往中国学习,以加深当地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我们的文化活动包括演出、服装秀、书法展以及一些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体验活动。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巴基斯坦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激励他们进一步探寻中文背后的文化密码。”张道建说。

  从北京语言大学来到伊斯兰堡孔院后,张道建一干就是8年多。“在点点滴滴中,在不经意间,巴基斯坦人民对在巴生活的中国人所表现出的热情是无价的,我非常感动,这也坚定了我继续在这里工作、做好中文教学的决心。”

  今年是中巴建交70周年,两国友谊的内涵正变得更为丰富。张道建说,中巴“铁杆”情谊不仅限于政府间,两国的“民心相通”也在不断加深,而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传达友谊的有效桥梁。”

  巴基斯坦目前共有5所孔子学院和2所孔子课堂。根据巴基斯坦智库巴中学会统计,目前该国学习中文的学生多达2.6万至3万人。

  “随着越来越多的巴基斯坦人能够熟练使用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中巴友谊将由年轻一代来传承,并将变得日益深厚。”哈什米说。(李浩 米斯巴 蒋超)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