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州市区出城去沈家岭,车程不过30分钟。虽说离得不远,可这道南低北高的葫芦状险峰,堪称名副其实的兰州“锁钥”。72年前,对沈家岭的争夺正是兰州战役的关键一局。
“几个山头头上,枪炮声连响了好多天。”讲起沈家岭战斗的激烈,81岁的村民李厚功仍记得子弹划过空气的声音,“解放军抢挖着战壕,还没忘提醒我们要躲好喽。”
沈家岭北麓,兰州战役纪念馆内,记者在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进攻示意图前驻足。攻占窦家山、古城岭、营盘岭、沈家岭,直捣西关……一次次血战,凝结成胜利的喜讯。1949年8月28日的人民日报写道:“人民解放军二十六日五时半攻克甘肃省会兰州市,并控制兰州以北的黄河铁桥,至此兰州已获解放。”
兰州战役的意义有多重要?记者辗转联系到92岁的杨兴龙,当年他是一野第二兵团第四军第11师的战士。老人回忆,国民党马步芳集团长期盘踞西北,1937年春,红军西路军在祁连山突遭马步芳部队袭击,数千人被俘遇害。兰州战役,指战员们憋足了劲跟对手拼到底。“那一仗打得真叫地动山摇,黄土都变成了黑土,我军一举歼灭马步芳集团主力。多少年的血仇,在兰州报了!”杨兴龙一字一顿地说。兰州战役,更是打通了解放军进军青海、宁夏和河西走廊的门户,为解放包括新疆在内的整个大西北铺平了道路,可谓一战定四省。
95岁的李振朝告诉记者,兰州战役中,他所在的团是主攻团,冲上去几千人,下来只剩两三百。兰州解放后,他去过几次沈家岭,“但我不愿意上山,心里难受,那么多战友永远回不来了。”
走出纪念馆,4月的山风扑面,近处绿意正浓,远方峰峦层叠。昔日硝烟早已散尽,脚下这片红色土地,年复一年见证着兰州的变迁。
“解放前,我们只能去兰州城里要饭填肚子。”李厚功说,“现在我有养老金领。去年动手术,医保就报销了85%。这两年我还添了俩重孙哩。”沈家岭村建起了红色文化长廊和教育基地,搞起了红色旅游,不少村民瞅准机会,开了农家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办得红红火火,带动贫困户一起摘下穷帽子。去年兰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2元,同比增长7.7%。
山下的金城兰州,当年解放军战士高擎红旗踏过的那座黄河铁桥,已成为观光步行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赴这里追忆历史,也在这里欣赏黄河两岸的景色。
兰州近年着力保护黄河生态、打造黄河景观,黄河之滨更美了。在亚洲清洁空气中心评出的“2020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上,兰州名列前茅,综合得分位居第六。蜿蜒的黄河风情线,秀雅的滨河风景区,被南来北往的游客称为“兰州外滩”,兰州本地人更是直接受益。
在河边步道,记者碰见62岁的七里河区居民李永山,他正和老伙计们散步。“咱黄河就是美嘛!”李永山为家乡点赞,“过去,这一片是荒凉的河滩子,只有一条窄土路,树影子都没有。现在,我每天到河边转悠一圈,成习惯了。”说话间,欢快的音乐响起,武威路社区的汪蓉又带着一大群人来排练广场舞了。“绿化好,空气干净,地方又敞亮,来这跳舞,身心舒畅嘛!”这些练舞的中老年人,个个看着都跟李永山一样神清气爽。熟悉的旋律伴着阵阵黄河涛声,奏响新生活的乐章。“翻过了一座山,越过了一道弯,撩动白云蓝天蓝,望眼平川大步迈向前……”
兰州城区南北的连绵群山,再也不是阻挡人们前行的天险。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内,铁路线交错延伸,集装箱作业繁忙。“2017年以来,我们累计发送国际货运班列700多列,东川铁路货运中心年吞吐量达150万吨,兰州铁路口岸封关运营近4年,累计货运量已达56万吨,进出口货值约85亿元。”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管委会副主任张晓兰对记者报出一串数据,“明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实施后,机遇就更多了。我们陆港、我们兰州,会迎来更大的发展。”
南北山下,黄河之滨,中欧班列正整装待发,即将开往远方的世界。从“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古丝路重镇,到今天“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新时代的兰州迸射着越来越璀璨的光芒。这颗“丝路明珠”,没有辜负当年人民解放军的那场浴血奋战!(张红 李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