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匠心!他们,值得被歌颂
内蒙古新闻网  21-05-03 17:08  【打印本页】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题:致敬匠心!他们,值得被歌颂

  新华社记者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我国有超过1.7亿技术工人活跃在各行各业,他们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肩负着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时代使命。这是一个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一件件国之重器、一项项高精尖技术、一个个突破人类极限的工程落地背后,都离不开秉持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匠心让梦想照进现实,处处皆精彩,人人可不凡。

  追求无极限的“文墨精度”

  0.00068毫米的加工公差意味着什么?这相当于人头发丝直径的一百二十五分之一,连数控机床都难以实现。这比教科书上人的手工锉削极限还要高的精度,出自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80后”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的双手。

  一把锉刀、一方小小的操作台,是方文墨不断刷新我国国产航空器零部件加工所能达到极限精度的“魔杖”和舞台。航空航天制造由于材料复杂、部件太多、精度要求极高,很多环节仍以人工加工为主。方文墨所从事的钳工,正是目前机械加工领域当中为数不多还人工加工的一种。

  身高1米88的方文墨,平时在1.2米高的操作台工作时,常常是“前腿微弓、后腿绷,双手握锉、身前倾”,每天重复运动八千余次。“开始很多人说我不适合干这行,但我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他说。

  航空人常说一句话,“空中没有停车场,试飞没有后悔药”。方文墨说:“就像弹钢琴、投篮球一样,我们钳工的基本功全靠枯燥而又单调的反复练习,直至形成肌肉记忆。”

  从一名技校生到我国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到全国技术能手;从0.003毫米到如今的0.00068毫米……工作10多年的方文墨用一双大手,不断挑战着打磨精度的边界,更不断挑战着自己。

  能潜万米深海的管道“绣花工”

  “我爸爸工作的地方很高很高,一位叔叔说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钻井平台,能够钻到海底一万五千多米的地方,相当于两个珠穆朗玛峰高度。”这篇小女孩作文中提到的主人公叫杨德将,今年41岁,是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管路班班长。

  “技术痴”是大家对杨德将的一致评价。在来福士工作的20多年,杨德将通过学习钻研先后攻克了许多被国际厂商垄断的钻井系统的技术瓶颈,参与了包括10余座钻井平台在内的近40个海工项目的管路改造工作。其中包括女儿笔下提到的钻井平台“蓝鲸1号”,这曾是国内首次尝试以往由国外服务商垄断的深水半潜式平台钻井包项目,其交付使用后完成了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任务,创造了产气量和连续采气时间的世界纪录。

  向一万五千米的海底输送水泥,这要求管线装备能承受达到3万PSI的海底压力,换算成公斤为2100多公斤。高压管线施工工艺也十分复杂,一根管道重达一吨,而巨型管道其内径只有110毫米大小,要把300多根1000多米长的管道严丝合缝对接起来,要求管道安装精度在3毫米加减0.1毫米,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我们像绣花一样,一根根管、一个个螺栓完成了中国首个深水半潜钻井平台的管路安装。”杨德将说。

  杨德将把“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看作是对他和工友们坚守与创新的肯定。“亿万位劳动者的智慧与力量成就了现在的中国,我为自己是新时代一线工人而感到无比骄傲。”

  见微知著的“90”后钢铁医生

  头戴安全帽、身系安全带,骑坐在离地数十米高的钢结构上,手持检测仪器在焊缝左右滑动……这是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90后”中建安装无损检测员王海浪的工作日常。

  “别小看不起眼的焊缝,它们往往身系整个项目的安危。”王海浪说,他们的工作好比给钢铁设备做B超检查,他们要在焊缝处抹上“工业糨糊”,用超声波探头在两侧滑动,用仪器反映焊缝内部的状况。

  为节省检测时间,提高缺陷检出率。他带领团队不仅熟练运用射线、磁粉、渗透等常规检测技术,还引入TOFD、相控阵等新型无损检测技术……如今,他用手中宽约1.5厘米的探头,滑过了总长超3.5万米的焊缝。

  G20杭州峰会主场馆、南京青奥会议中心……一批重大项目上闪动着王海浪和工友们细致检测的身影。“细微之处见真章,螺蛳壳里做道场。”王海浪说,对他而言,“工匠精神”就意味着把检测做到极致,对瑕疵明察秋毫。

  从“断指铁人”到“大国工匠”

  机器轰鸣声中,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带着一群小伙子围在车床前,研究着找正定位技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位中年人的右手拇指和正常手指不太一样。

  今年41岁的王尚典是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公司车工高级技师、车工技能专家。他的右手拇指在2005年的一次意外中粉碎性断裂,只能将左脚的第二个脚趾移植到手上。

  王尚典以异于常人的毅力重新回到车床前,每天早来晚走,泡在车间里钻研工艺。他曾顶着39.5度高烧,连续奋战25个小时,在大型工件内外爬进爬出数十回,修复了阀体的定位装配基准面,解决了难题。

  “手指断了但志气不能短。当年我站在师傅张瑞卓身后,看着他干活,一点一滴学技术,苦练基本功。就是按照全国劳模的标准要求自己,有了这个标准和态度就没想过放弃。”王尚典说。

  王尚典2012年获得了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车工冠军,被称为“断指铁人”。他成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先锋”等多项荣誉。

  如今,王尚典也承担起师傅当年的重任。在企业内部,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他的培养下成为优秀的青年技工。2020年,王尚典带领工作室申报了十项创新成果并且全部获奖。

  与王尚典一样,在方文墨带领下,沈飞的“文墨班”已经走出了3个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冠军,6个辽宁省冠军,10个沈阳市冠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冠军班组”。方文墨说,只要褪去浮躁,定下心来,肯吃苦,多练习,人人都能创造奇迹。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匠心,让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熠熠生辉。他们,值得被歌颂。(执笔记者:刘媛媛;参与记者:王炳坤、于也童、赵小羽、孙仁斌、刘宇轩)


[责任编辑: 魏佩]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