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贵州省遵义市花茂村:“乡愁经济”让村民不再愁
内蒙古新闻网  21-06-09 17:05  【打印本页】  来源:中国西藏网

图为夏日的花茂村

  中国西藏网讯花茂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东北部,原名“荒茅田”,后改名“花茂”,寓意花繁叶茂。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视察时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近日,“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网络主题活动来到花茂村,沿着总书记调研、考察的足迹,深入探访六年来花茂村所发生的华丽转变。

  借东风古法纸上“写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花茂村的第二年,借着“找乡愁”的东风,热衷于传承“非遗文化”、在外从事酿酒生意的张胜迪,通过“凤还巢”计划返回家乡花茂村创业。

图为“花茂人家”古法纸压花画

  如何“写乡愁”?张胜迪选择从一张纸上做文章。这种古法纸需要经过取材、蒸煮、漂洗、打浆、揭纸等十二道主要工序,历时49天,全过程纯天然、纯手工。以古法造纸技艺为基础,张胜迪的团队利用花茂村的山川、河流、村庄、大地、民居等元素,创作出独具特色的纸浆压花画,在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打造乡愁文化。如今,花茂人家已经开发出台灯、绘本、手账、扇子、明信片、油纸伞等文创产品。

图为扇子、台灯等各式古法纸文创产品

  为了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张胜迪吸纳了村中的一些老手艺人、返乡大学生创办了“花茂人家”造纸工坊,立志于传承构树皮造纸技艺。工坊内负责纸浆压花的返乡大学生况婷婷对记者表示,现在家乡飞速发展,大学生也可以在家门口做出一番事业,既传承了文化也有着优厚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传统陶艺馆成“网红”打卡点

  花茂村的土陶制作有着140多年的历史,53岁的母先才是家族制陶的第四代传人,也是土陶非遗文化传承人。在母先才的陶艺体验馆里,摆放着各种成品,供游客观摩、选购,还有数十台拉坯机,供游客或学徒们使用。

  六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花茂村时来到他的陶艺馆,关心地问了他一年能挣多少钱,还叮嘱他,一定要把制陶传统技艺好好传承下去,同时也要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保护好绿水青山。

图为母先才向记者展示陶艺

  母先才牢记总书记嘱托,把之前污染空气、破坏植被的土窑果断关闭,花费8万多元购进了两台电窑。通过设备的更新换代,母先才在为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尽一份力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收益。电窑容量较小,更加机动灵活,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自由掌握“出货量”。此外,用电窑温度控制更加精准,成品率大大提升。

  如今,母先才的陶艺体验馆,已经成了游客必去的网红打卡地。而母先才的年收入,也从六年前的仅仅3万元,增加到了现在的30多万元。他笑着对记者说:“希望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来我这‘寻找乡愁’”!

  曾经,为了生计,全村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人外出务工,空心化严重的花茂村,随着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正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今的花茂村,村容美丽怡人,产业兴旺发达,群众安居乐业,四季游人如织。花茂村人正以坚实的脚步,走出一条如诗如画的小康之路。(中国西藏网记者/杨眉笑)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