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民:甘当绿色森林的瞭望“眼睛”
内蒙古新闻网  21-07-01 09:16  【打印本页】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魏忠民是内蒙古乌尔旗汉林业局兴安里林场的一名防火瞭望员,今年50岁。他1986年参加工作,曾在兴安里林场担任过装车工。从事森林防火瞭望工作16年以来,他成功观测火情2起,由于观测准确并及时报告林业局,林业局转达兄弟局,未能造成火灾,为诺敏自然保护区和毕拉河林业局避免了经济损失。他勤劳朴实、脚踏实地用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2019年8月末,他被林业局推荐为“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个人”。

  服从分配、任劳任怨是魏忠民的性格特点。1986年12月,他在兴安里林场参加工作。当时,林场以木材生产为主,主伐工队缺少合适的人手,他听从林场安排,经过短期培训后,成为林场一线的绞盘机装车工。他在这个岗位上干了17年,从来没有发生过工作失误。

  2003年9月,魏忠民再一次服从单位安排,成为兴安里林场古里亚山的一名瞭望员。他工作所在的瞭望塔位于古里亚山——乌尔旗汉林业局生态功能区的最高峰,海拔1406米。每年春防从3月15日开始,到6月15日结束;秋防从9月15日开始,到11月初下雪为止。在春、秋两季防火期,每月至少二十天时间,魏忠民和瞭望塔的另外三名队友之一要驻守瞭望塔进行全天防火瞭望。从局址坐上汽车,来到距离古里亚山山脚4公里的地方,魏忠民背着足够吃上半个月的四五十斤的食品,在杂草丛生、车辆无法通行的密林冻板道上行走4公里,才到达古里亚山脚下。这里没水没长电,手机没信号,生活是艰苦的。可是,魏忠民从来没有喊过苦和累。他说:“现在条件已经有所改善,我很知足。”2003年开始,用林业局配备的太阳能板给电瓶充电照明,只够两天使用;2018年开始,用林业局配备的小型汽油发电机发电,在阴天下雨的时候,可以用汽油机补充电瓶来充电照明。

  晴天时早上七点多,魏忠民就登上了20米高的瞭望塔塔顶,春寒料峭或秋风呼啸的早上,山顶温度更低,必须穿上棉裤和军大衣御寒。夏天,塔上风大,需要穿毛衣才能坚持瞭望。魏忠民和队友每人在塔顶瞭望一个半小时,周而复始地轮换,到晚上天黑了才下班,一天要上下瞭望塔好几次。在塔上瞭望的这段时间里,他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包括兴安里湿地北面和西面、诺敏自然保护区和毕拉河林业局方圆20公里的区域,用对讲机随时与林业局防火办保持通话联系。寒风怒吼,冻得他牙齿直打颤,他也没有退缩依然坚持,因为他深知,自己作为瞭望员,爱林护绿的责任重大。

  由于古里亚山上没有水源,魏忠民和队友吃水需要到山下寻找小河水或者沟塘水。由于山坡陡峻,下山需要走一个小时,见到飘着草沫儿的桃花水或者有些发黄的沟塘水,魏忠民高高兴兴地装满25公斤大塑料桶,背着水桶往山上走,需要走3个多小时,一次取水量最多只能维持两个人4天的饮用。所以,魏忠民用水非常节约,洗脸从来不舍得用盆倒水,而是用一点儿水把毛巾沾湿了,象征性地擦擦脸。每当下雨的时候,魏忠民和队友就会第一时间拿出所有的盆、罐接雨水,然后把接到的雨水像宝贝似的存放起来,除了洗菜之外,还可以用来洗脸、刷碗。

  在山上瞭望点,魏忠民和队友常年吃的蔬菜是耐贮存的圆葱、大头菜、土豆,主食是馒头和米饭,住的是铁皮包苯板的工棚,里面有铁皮炉子。2015年林区停止商品性采伐,他获得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木材生产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自2018年3月开始,为了防火安全,取消使用烧柴,只许用液化气做饭,同时配备了柴油取暖器。夏天,由于工棚四面都是窗户,采光虽好、却晒得受不了,魏忠民就到工棚外面坐着吃饭。由于工作条件艰苦,还有随时患上森林脑炎的风险,他的搭档已经换了六七个人。

  为了森林防火,他舍小家为大家,忠孝难以两全。魏忠民的父亲曾经患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病症,并在牙克石市住院3次,他有2次因为防火期值班未能及时陪护父亲。有一次赶上防火期,父亲住进医院,他知道后很着急,但是因为自己刚上塔值班,只有等到二十天后队友来换班,才能下山看望父亲。2011年5月14日,魏忠民晚上倒班回来,老父亲已经与世长辞,他未能跟父亲说上最后一句话,未能陪伴父亲最后一程。每次回想起这件事,他就感到特别伤心和遗憾。魏忠民的母亲腰肌劳损,今年79岁,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坚持自己一个人住,老人冬天住棚改楼房,夏天住平房。魏忠民每次临上塔前,都先给母亲做好饭菜。他不在时,母亲和上学的儿子都由妻子照顾。

  魏忠民在兴安里林场的古里亚山担任防火瞭望员,这份坚守是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工作,更是凭着一腔热血、满腔豪情,无悔无怨地为之默默付出。(马相全 冯雪莉) 


[责任编辑: 吴钰]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