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物联网技术,轻点鼠标就能种田;排列整齐的大棚里,各类蔬果长势旺盛;绿树掩映、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牧场、生态园区蓬勃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互联网+农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首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牧业绿色发展进行曲正在奏响。
稳住“基本盘”,守好“压舱石”。放眼全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加速构建,内蒙古大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以绿为底,孕育金色粮仓
3月22日上午,中国·内蒙古粮食高质量发展指数在北京发布。这是全国首支粮食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一组组数据让人兴奋不已。
2020年,粮食产量达732.8亿斤,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七连丰”。粮食生产、粮食购销、综合保障能力分项指数显著增长,成为驱动总指数上升的重要因素。
粮食净调出量由2015年的约30亿斤增加到2019年的约200亿斤,增长了6.72倍。到2019年,内蒙古粮食调出量指数显著上升,达214.29点,较基期上涨114.29%。这表明,内蒙古销往区外的粮食越来越多。
“指数化”数据,是我区粮食高质量发展的佐证,也是我区成为国家的“粮仓”“肉库”“奶罐”的最好证明。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一幅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现代农牧业画卷,正在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手中缓缓铺开——
经营体制改革解放发展生产力。1979年我区就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全面推开,走在了全国前列。2004年,我区比全国提前3年全面取消牧业税,2005年,比全国提前1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彻底解除了农牧民土地承包关系的税费负担。2017年,基本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工作,2018年9月,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牧民的草场和承包地有了“身份证”,让农牧民吃上了“定心丸”。
标准化生产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实施农业“四控”行动,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20余万亩,认证培育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900多万吨,位居全国前列,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保持负增长,农膜、秸秆等农牧业生产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全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保持在97%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要素集聚。建设了15个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肉牛、肉羊、马铃薯、小麦、向日葵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成功创建草原肉羊、河套向日葵、科尔沁肉牛、大兴安岭大豆等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牧业产业化水平有效提升。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内蒙古,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应对农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释放出农牧业发展新活力,孕育出金色粮仓。
春华灼灼,秋实离离。“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实现了粮食生产“十七连丰”、畜牧业“十六连稳”,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5283元,比2015年增长4517元,增速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
“特”字当头,凸显产业优势
每年8月,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团结镇10万亩葵花园都会成为金色花海,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这里拥有河套地区面积最大的向日葵集中连片种植基地,在提高种植效益的基础上,还带动了养蜂、旅游等产业发展,经济效益越来越突显。
巴彦淖尔市地处种植向日葵的黄金纬度,年均种植葵花面积400万亩以上,占全国向日葵总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一,占内蒙古向日葵总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向日葵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籽粒大、饱满性好、产量高等特质。在“天赋河套”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加持下,向日葵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近年来,“天赋河套”品牌授权产品实现溢价30%以上,带动全市优质农畜产品整体溢价15%以上。“天赋河套”品牌正在成为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特色产业茁壮成长的背后,是我区坚持“特”字当头,夯实产业优势的坚定步伐。
目前,我区已具备年加工粮油2400万吨以上、肉类300万吨以上、牛奶1000万吨以上的能力,带动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
内蒙古马铃薯“C位”出道,乌兰察布市2009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马铃薯之都”,2018年被国家认定为“内蒙古乌兰察布马铃薯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乌兰察布市、阿荣旗、固阳县的马铃薯均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证书。
独特的自然资源、优良的饲养环境、创新的工艺流程、严格的安全监管,共同成就了高品质的内蒙古牛奶。如今,我区奶牛存栏、牛奶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牛奶产量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超过500万吨的省区,奶牛存栏、奶类人均占有量、奶产品产值等多项指标稳居全国首位。
“兴安盟大米”品牌在全国打响,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跻身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品牌第12位……走上品牌路的兴安盟大米,凭借实力赢得市场的认可和尊重。
聚焦特色产业、聚集资源要素、突出集群成链……我区努力实现由量到质、从弱到强的跨越,一场提升农牧业发展质量的变革,正在内蒙古大地上开启新征程。
转型为要,领跑现代农牧业
在阿巴嘎旗,牧区现代化探路之旅已经开启。
“你看,这就是我家新盖的暖棚,那边还有专门的产房,我的300多头牛享福着呢。”查干淖尔镇乌日根温都日勒嘎查牧民王泽民指着悠闲自在的牛群乐呵呵地说,“自从建立了家庭牧场,我们的抗灾能力变强了。冬天下大雪,我家的牛没掉膘,周围好多人来取经呢。”
王泽民一边打理牛圈,一边道出他的养牛经:“以前放牧,我们把牛散养在草场上就不管了,牛能吃多少算多少。
如今,我们采用集中舍饲育肥,将大牛、小牛、怀孕母牛、出栏牛按类别分7个棚圈分栏管理,还配有专门的技术员,牛产犊也有专门的产房,还与专业公司合作做防疫。”
在阿巴嘎旗,像王泽民这样运用现代生产经营理念管理家庭牧场的牧民不少。2019年,阿巴嘎旗被确定为自治区牧区现代化试点旗。按照牧区现代化试点建设重点工作,阿巴嘎旗出台一系列惠牧政策措施,提高绿色优质畜产品供给能力,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托牛所、动物医院等现代化牧业生产项目应运而生。
没有牧区现代化就没有全区的现代化。牧区现代化只是我区推动转型升级领跑现代农牧业的一个缩影。
从农牧业结构性改革到牧区现代化管理,从家庭智慧牧场的推广到培育新型牧业经营主体,从探索规模经营机制到扩大牧区社会化服务,我区农牧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科技装备水平更高。全区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1.8%提高到57%。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15年的81.3%提高到86%。
——质量安全监管更严。坚持产管并举,全区“两品一标”产品总量达到500万吨,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面积全国第二,持续实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行动,健全农田牧场到餐桌的质量追溯体系,全区主要农畜产品总体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6%以上。
——优质绿色品牌更多。深入实施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打造蒙牛、蒙草、蒙稻等“蒙字号”品牌,培育天赋河套、兴安盟大米、呼伦贝尔羊肉等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内蒙古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经营主体活力更强。创建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416个,全区示范家庭农牧场、合作社分别达到3850家、2956家,录入全国家庭名录系统家庭农牧场26万个,通过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大大提高了农牧民的致富本领和就业竞争力。
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全区上下聚焦聚力结构调整、优势转化,深化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民富裕富足的步伐坚定有力。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