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小镇弘扬河套文化,塞上园林观光产业园实现“南木北植”,通过以农为本、生态宜居、文化塑魂,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围绕“五化协同、大抓基层”,推行乡村组“三级联动”融入式党建工作,一批批党建扶贫产业园区和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使基层党建真正成为了引领乡村振兴的“总引擎”。
在距离临河区9公里的双河镇进步村,有一个河套非遗小镇,这里黛瓦青砖马头墙,飞檐翘角古韵扬,一砖一瓦乃至每一处排水井盖,都有民国建筑的影子,可谓“步步有景,处处含意”。小镇设有“河套十二时辰”,分别对应非遗技艺传承区、非遗美食区、博物馆区、非遗技艺体验区、文创产品展销区、非遗主题民宿区、非遗演艺区、非遗中医药与康养区、非遗集市区、书画艺术创作区、乡村创客区、会议论坛区等,计划打造200个非遗博物馆(传习所、展示馆、体验馆),涵盖“九大”业态,发展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拓宽农旅增收增长点,当地村民由农民变成了“农家乐”、民宿店主,收入和幸福指数倍增。
而在临河区干召庙镇民主村的塞上园林观光产业园,绣球、三角梅、樱花、海棠等南方花卉经过本土化驯养,植株壮、花朵艳,养出了“最佳状态”,呈现一派繁花盛景。背靠黄河几字湾沃土,干召庙镇民主村党支部充分发挥“五人小组”作用,挖掘河套文化,打造集生态度假、健康养生、文化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观光园区,2019年新建了塞上园林产业园,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园区已建成日光智能温室2000平方米,果苗基地1000亩,引进日本樱花、绚丽海棠、红果冬青等新品种,建成集现赏性、经济性为一体的樱花、海棠育苗基地65亩,辐射带动周边5个行政村、500多户农户从事园林观光产业生产,可解决150名劳动力就业问题,每年可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观赏苗木320万株、景观树2万株、小型盆景花卉6万盆、大型盆景花卉8000盆,助推城镇绿化美化提档升级,既解决了本地园林绿化苗木从外地调运成本高、成活率低的问题,又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户收入,把民主村打造成临河区看的见、摸得着的乡村振兴样板区。
近年,临河区通过抓党委、强支部、带小组,实现了“镇、村、组”三级基层党建工作一体化运作、融入式发展,带动全区819户1743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切实增强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形成了具有临河特色的基层党建之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任佳 郝儒冰 摄影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