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照亮人民幸福生活
内蒙古新闻网  21-08-03 22:22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清朝学者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诗人对着一阑如水的月色,一窗氤氲的灯火,不乏闲情逸致,挑灯捧书夜读。月光伴着春色扣门而来,引檐而入,徐徐的灯火将书窗照得通明,如同照着一颗清澈的心。每当我懒懒地靠在床上,伴着柔和的壁灯读书看报;每当我坐在电脑前,在明亮的台灯下敲按着键盘,撰写文章,那感觉实在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又常使我想起往昔在昏黄的煤油灯、闪亮的电灯、温馨的台灯写作的情景,难以抑制住内心的感慨。

  悠悠岁月,莽莽人寰。记得60年代后期,我降落到了人世,家中只有一盏煤油灯,又叫洋油灯,上面是个如同张开嘴的蛤蟆似的口,嘴里含着中间的玻璃罩,底座是个薄铁皮做的小“空碗”,手拎着很轻巧。转开玻璃罩一点,划根火柴点燃中间的灯心,闪烁的火焰立即腾越起来,照亮我家茅屋。我就坐在灯下读书学习,妈妈坐在一旁缝缝补补,做家务活。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里,煤油是是凭票供应的,我们一家人很节俭地过着艰难的日子。

  弹指一挥间,到了70年代中期,农村开始通电,全村人都很高兴,不知是什么“怪物”让人间变亮?家家户户都很好奇,装上了电灯。其实很简单,走好灯线,按个灯头、接个灯泡、装个拉线开关,一来电家里就亮起来了。我的父亲在煤矿工作,在村里还算家庭有点经济收入,第二批装上了电灯,照亮我学习进步。不过,当时供电并不正常,说停就停电,一点准备都没有。远远望去,农村的夜色灯光犹如萤火虫似的一闪一闪,并不是万家灯火、异彩纷呈。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光荣当上了一名工人,感觉到用电再也不用“小里小气”了。再后来装上一户一表,买上几百度电,卡往表里一插,大可放心地用电。吊灯、筒灯、壁灯、台灯,客厅、卧房、床头、写字台前,到处装上各式各样的灯,把家里点缀得星光灿烂、漂漂亮亮。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所有的灯都打开,满屋生辉,好不惬意。

  现在灯的发展更是品种繁多,有声有色,“高大”时尚。景观灯、庭院灯、荧光灯、湖边灯、LED灯、卤化物灯、钠灯、汞灯、太阳能灯等等,手机上也有灯,争奇斗艳,各展丰姿,点缀了时代生活气息和人文环境,到了晚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一展风骚。我们的汽车、高铁车厢更是一路明灯一路情,沁人心脾,喜笑颜开。

  灯的变迁,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灯的变迁,见证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灯的变迁,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实足迹。(作者:周玉成)


[责任编辑: 吴钰]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