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激发内生动力
内蒙古新闻网  21-08-11 15:07  【打印本页】  来源:人民日报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大水井乡棠梨凹村内,不少摄影师奔着层峦叠嶂的“那色峰海”而来。美丽景色怡人,发展势头喜人,当地依托丰富文化旅游资源和独特区位优势,致力打造具有苗寨特色的乡村旅游,为推进乡村振兴尝试新路子。

  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探索过程就是蹚路过程。起初,当地人都知道棠梨凹村适合发展旅游,但家家副业搞养殖,成为发展旅游的现实障碍。为此,当地干部征求群众意见,在村子附近建设了养殖小区,村民也经历了从不理解到理解、从勉强接受到支持的过程。经过发展对比,如今村民都成了发展旅游的积极参与者,不少农户开始投入乡村旅游事业,销售特色小吃、土特产品,丰富了村庄旅游业态,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不独是棠梨凹村,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探新路,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因地制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因地制宜,首先要了解地方实际。笔者采访发现,为实现乡村振兴,有些地方示范先行,搞起乡村旅游,却出现“村村搞旅游、户户做餐饮”现象,导致发展特色不明显,难以取得良好效益。地理条件、资源禀赋是选择发展路子的重要因素,如交通便捷的大理喜洲可以发展大众旅游,而位置偏僻的金平“蝴蝶谷”则要考虑做好“小众旅游”的文章。在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依托多依河、万峰湖和民族文化资源,规划旅游业发展;板桥镇则依托小黄姜产业发展商贸、冷链物流加工,延伸产业链,都有良好前景。不管是发展乡村旅游还是产业经济,乡村振兴都需要立足实际做规划、绘蓝图。

  激发内生动力,关键要掌握民意。在一些村庄,生产性道路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短板,政府给予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然而从长远看,持续健康发展要在自身可为与有为上想办法。规划产业时,要多问问群众意见,“这里适不适合”;利益分配时,要多从农民角度想想,“他们愿不愿意”。民意中蕴藏着强大力量,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应该注重培育自我发展能力,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乡村振兴,还要更加重视市场力量。在脱贫攻坚中,不少地方瞄准了林果业,近两年将陆续进入盛果期。为避免出现集中上市、价格下跌等风险,各地应未雨绸缪,根据市场行情、产业定位,既要拓宽销路,也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更从容地应对来自市场的考验。于群众而言,拥抱市场是积累经验的好机会,只有了解市场才能更好谋划产业,只有掌握市场规律才能规避行情风险。在市场中念好“致富经”,更容易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彰显群众智慧,“要我振兴”也能变为“我要振兴”。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多措并举,多向发力,充分激发群众的动力、潜力与活力,我们一定能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杨文明)


[责任编辑: 李慧宁]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