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怨无悔的坚守——记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郑洪山
内蒙古新闻网  21-08-16 10:31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郑洪山利用瞭望仪器进行观测。

  瞭望塔矗立在大黑山山尖上,站在22米高的瞭望塔上,能俯瞰绰尔林业局95%的生态功能区。为此,大黑山瞭望塔称之为绰尔林业局众瞭望塔的“神眼之首”。1987年,16岁的郑洪山初中毕业后,就来到塔尔气林场,成了“神眼之首”的瞭望员。

  那时,大黑山生活条件相当艰苦,设备简陋,4名瞭望员两班倒,在塔上一呆就是10天,孤独寂寞是最让人难以忍受的,陪伴他们的只有呼啸的山风和不时来溜达的黑熊。特别是春秋两季气候交替的时候,1个月中不刮风的天气只有四五天,山下五六级风,山上能达到七八级,有时风力瞬间能达到10级以上。风再大,瞭望员也不能下塔,因为这时往往是火险高发期,得时时观察森林情况。考虑到安全问题,林业局特意在塔的四周拉了四根超粗钢丝绳加以固定,但有时风大,在塔上能明显感觉到塔来回摇摆,让人头晕目眩。郑洪山有时也想打退堂鼓,可又一想,谁都不去大黑山,那这片林子谁来瞭望?为了守好这42.65万公顷的青山绿水,郑洪山觉得个人吃点苦算什么,再苦、再难、再危险也得坚持!

  如果说忍受孤独寂寞是对郑洪山的考验,那么工作的难度系数大则是郑洪山面临的更大考验。大黑山矿石多,受到矿石影响,瞭望塔上的罗盘会产生偏差,无法准确定位。一旦有了火情,即便是瞭望员第一时间发现了,也无法精准地说出具体的位置,给扑救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记得参加工作不久,一次,郑洪山报了个火点,结果扑火队员赶到“火点”后却没发现火情,又翻了一座山才找到准确起火点,郑洪山心里真是既着急又难过自责。那时,郑洪山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提高自己对起火点定位的准确性。可是,想法是好的,他却一直找不到有效的方法,郑洪山只能一次次对自己说,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于是在塔上的日子里,郑洪山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找坐标点。郑洪山一遍遍观察瞭望,望远镜、罗盘、地图被郑洪山一次次拿起放下,有时一天最多拿起上千次,胳膊酸了,眼睛看花了,可是郑洪山却从未想过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次实验后,郑洪山终于发现1035瞭望塔,正好是153度。从此,1035瞭望塔成了定位标志物,有了标志物,就能准确报出火点的方位,定位的准确率大大提高了。30多年来,郑洪山根据仪器标识、山形地貌辨别方向、位置,有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

  尽管如此,郑洪山也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疏忽。十几年前夏季的一天,接连出现干打雷,下塔后的郑洪山不放心,不顾雷击危险,他又爬上塔,360度无死角地仔细观察生态功能区的情况,忽然在“五一六”支叉线发现烟柱,再仔细确认后,郑洪山立刻报告给防火指挥中心,防火办立即就近调遣快扑人员赶往起火点,仅用了半个小时,就扑灭了这场雷击火。

  2002年,在塔上值勤的郑洪山发现红花尔基方向有烟柱,他立刻紧急上报指挥调度,防火办第一时间通知红花尔基进行扑救,使大火及时扑灭。2007年郑洪山成功测报了红花尔基樟子松林起火点位置,2016年郑洪山再次精准地测报了柴河烧麦茬引起的起火点位置以及局内夏季雷击火位置等,对林业局发现火情、快速出击提供了可靠依据,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47岁那年,郑洪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年来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郑洪山从没叫过苦、喊过难,也没有掉过一滴眼泪,可是当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的那一瞬间,他热泪盈眶,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有人问他:“你都快五十岁的人了,过几年就要退休了,为什么还要入党?”郑洪山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他一辈子的追求。他入党是为了鞭策自己,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以前不敢交申请,他觉得自己离党员的标准还差得很远,这几年郑洪山一直默默地不断努力,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也积极向党组织主动靠拢,2010年递交了申请,2015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30多年来,郑洪山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变成了一个两鬓微霜的中年大叔,许多和他一同守塔的瞭望员来了又走,一拨又一拨,只有他仍坚守在大黑山。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内蒙古日报、林海日报等多家媒体先后采访报道过他,他获得了国家林业局、国家森林防火战线授予的众多荣誉,但他的生活轨迹仍是上塔下塔、瞭望巡查,单调又枯燥。

  大黑山气候条件差,高寒、大风,山上的树都长不高,几乎不超过10米,人称“老头树”,郑洪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护在那里,早已和大黑山融为一体,像一棵顽强挺立在大黑山的“老头树”。

  33年来,郑洪山在大黑山住过帐篷、板夹泥房、小砖房,现在他们住的是“小别墅”。以前吃雪水、坑窝子水,现在单位从山下给瞭望员送水,为他们通了电,安装了网线。面对艰苦与困难,这个林区的儿子、共产党员郑洪山,为了一句承诺、一个信仰,坚守不退。他说:“如果我退休了,单位需要,我还来当瞭望员。”(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玉荣)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