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丹心为农民——记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南立志
在赤峰市宁城县八里罕镇八里罕村,有一位平凡而传奇的人物,他叫南立志,是八里罕村党总支委员,宁城县立志果蔬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一棚果蔬致富一家人、一个基地带动一片产业、一份产业造福一方人。”秉承着这种坚定的信念,南立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周边百姓在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眼下正是大棚黄瓜收获的季节,记者来到宁城县立志果蔬专业合作社大棚基地,棚内一派繁忙的景象,只见大棚内多名劳动力一字排开,采摘成熟的黄瓜,准备上市销售。“我们种了300多棚黄瓜,这些黄瓜将被销往东三省、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除了黄瓜我们还种植番茄、辣椒、茄子等,都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现在合作社每年蔬菜产量达到9600吨,产值3000余万元。”南立志介绍。
从2000年开始搞设施农业到现在拥有占地5800多亩的合作社,注册自主品牌“立志农庄”,还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这些成就和荣誉背后都是南立志辛勤的付出和执着的坚守。
1996年,18岁的南立志高中毕业被推选到八里罕村村委会担任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当时的他没有一点工作经验、头脑里一片空白,只知干得好可以受到群众拥护、上级信任,干不好就要灰溜溜地回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好,不辜负父老乡亲的重托。理论欠缺,他就从基础学起,实践匮乏,他就虚心向老村干部请教,为了当好村干部,他大部分休息时间都用来学习。“全村人均一亩地,有限的土地依旧是村民的命根子,1999年至2000年,连续两年的大旱更是让村民地都种不了了,发展产业解决就业增加收入迫在眉睫。”南立志回忆。
为了改变当时的现状,他尝试过养肉牛、养猪、养羊、养肉鸡、烧酒、养车跑运输,可都没做成。最后县委县政府组织去山东寿光学习考察大棚蔬菜,让他下定了搞设施农业的决心。回到村里,他立即组织村民以山坡地600元、平地800元-900元的价格进行土地流转,这给村里带来了巨大变化:一部分有积极性、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搞经营;一部分村民有偿务工;还有一部分村民从土地解放出来进行创业或外出打工,从根本上解决了收入问题和土地不能持续发展的问题。
“头一年大棚黄瓜收获不错,刚开始没有销路,我就去外地找客商,最后都卖出去了,每个棚的平均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相当于当时种百亩地的收入。”说起头一年的收入,南立志仍难掩激动之情。看到效益的村民纷纷加入,很快全村80%的土地都在他的组织带动下搞起了设施农业,周边的北梁村、大北沟村、小北沟村、平房村等的土地也逐步流转,形成了一片欣欣向荣的设施农业园区。
“立足本地发展果蔬产业,志在增收引导农民致富。”这是南立志的追求,也是“立志农庄”的由来。为推动设施农业走集中、集聚、集约式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2003年,南立志的“宁城县宏志产业合作社”正式成立。2008年7月他又筹资300万元,在原先的基础上依据《合作社法》注册成立了如今的“宁城县立志果蔬专业合作社”,通过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逐渐做大做强了大棚蔬菜产业。
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采取统一建设、分区种植、标准化生产、分级销售等运作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种植户在产前的茬口安排和品种选择、产中的技术指导服务、产后的产品销售等难题,种植效益逐年提高,社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拥有社员316户。南立志和他领导的合作社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组织园区内党员与困难群众组成“党群共富联合体”,在思想上帮带、技术上指导、资金上扶持、物资上援助、信息上共享,极大地促进了党群共同致富。
石玉龙是八里罕村的农民,家里供2个孩子上学,还有两位老人需要照顾,妻子和他每年辛辛苦苦种地,到头来只有几千块钱的收入,日子过得捉襟见肘。2016年,合作社帮助协调贷款给他家建了2个大棚,还给解决了农资问题,这给石玉龙的生活带来了转机。“没让我花一分钱就盖了大棚,后期还派技术人员指导种植技术,就连销路都给找好了。多亏了合作社的帮忙,现在每年大棚收入7万元左右,真正过上了小康生活。”石玉龙激动地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南立志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带领合作社党支部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他建立650亩的扶贫园区,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难题,实现了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目前,有96户183人收益。“每个月在合作社打工领3000元的工资,加上土地流转的钱,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常年在合作社打工的陈玉鑫,提起现在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南立志告诉记者,目前正在筹建一个近600亩的扶贫产业园区,到时候还可以解决20多户村民的就业问题。
多年来,南立志坚守初心,无私奉献,始终把国家、集体、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每逢过年过节都去慰问五保户、困难户、养老院和托老院老人;建立技术指导中心,把自己多年种植的经验与心得体会无私分享给当地农民;面对危险,他义无反顾,多次冲在抗洪、抢险、救火的第一线。他的这种不畏艰险、率先垂范、勇于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他也因此获得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塔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