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写在第八个烈士纪念日之际
内蒙古新闻网  21-09-30 18:30  【打印本页】  来源:人民网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英雄、敬仰先烈。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无不凝结着无数先贤和英烈的奉献付出乃至巨大牺牲。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这个值得铭记于心的日子里,我们一同致敬英烈,在英烈精神的指引下奋勇前行。

  山河壮丽如画,历史不能忘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回顾英雄事迹,深情缅怀英烈——

  “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

  铭记英烈之名,重温革命志士的精神遗产,缅怀英雄烈士的历史功勋,为的是以史为鉴,以史为师。

  “铭记英雄、纪念先烈对推动全社会敬仰英雄、学习英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铭记英雄、纪念先烈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像英雄模范那样坚守、像英雄模范那样奋斗,鼓励更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造就伟大的事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教授洪向华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这样说。

  在洪向华看来,铭记先烈、纪念先烈对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革命先烈的牺牲和奉献创造了中国共产党伟大成就,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就必须铭记先烈、纪念先烈。”

  时刻心怀崇敬,捍卫英烈荣光

  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处处都有着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处处都有着凯歌以行的英风浩气。

  “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近年来,设立烈士纪念日、红色旅游兴起、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日益成为全民共识和社会风尚。

  特别是自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施行以来,法律为英雄烈士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提供强有力的保护。

  “这些年我们看到网络上出现了一些侮辱、贬损、诋毁英雄烈士的不当言论,伤害了社会公众对英雄烈士的情感。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英烈保护法有助于矫正线上、线下的不当言论,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崇尚先烈、尊崇英雄、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王雷说。

  如今,全国已有多例运用法律保护英烈的典型案例,让法律真正“长出了牙齿”,以法之名,捍卫英烈荣光。

  传承英烈精神,凝聚前行力量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鉴往事,知来者。英雄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

  每年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全国各地都会隆重举行纪念活动,以国家之名义,向烈士致敬;以英雄之精神,指引前行。

  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重庆市歌乐山烈士陵园、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一场场纪念活动的背后,是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书写着烈士对祖国的忠诚,激励着后人对英雄精神的传承。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地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纪念英烈正是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以英烈为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才能更好地在弘扬精神中攻坚克难,在传承血脉中开拓前行。

  “一个民族如何对待英雄烈士,是全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与历史观的体现。”洪向华解读说,“厚植英雄情怀,弘扬英烈精神,更有利于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忘初心、乘风破浪。”

  传承先烈风骨,挺起民族脊梁。身处和平年代,我们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传承英烈精神,凝聚前行的力量。


[责任编辑: 胡浩]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