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泽
南平是福建省最早建党、最早举起武装斗争旗帜的地方之一,是“红旗不倒”的地方。南平俗称闽北,是一块红色圣地,这里书写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福建省最早建党、最早举起武装斗争旗帜的地方之一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闽北的有志青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纷纷外出求学,接受了马列主义。在北京求学的杨峻德,与李大钊建立了亲密的师生情谊,得到李大钊的悉心指导,与在北京大学就读的葛越溪创办《建声》半月刊,宣传新思想,开展学生运动;在南京金陵大学求学的徐履峻、徐淮等,在王荷波、邓中夏的引导下,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还有一批在上海、汉口、福州等地求学的青年,他们都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或共青团,成为闽北最早的革命领导力量。
1926年夏,杨峻德、葛越溪、潘作民等受党组织委派,与中央直接领导的中共福州地委取得联系,在闽北开展建党工作,7月正式成立了闽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建瓯支部,葛越溪任书记。闽北成为福建最早成立中共党组织的地区之一。
党的八七会议后,党中央派遣陈昭礼、徐履峻回到闽北重建党组织。1927年7月底,成立中共崇安特别支部,徐履峻任书记。8月上旬,陈昭礼到建瓯与葛越溪等接上关系,根据中央指示,成立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直属中央领导,陈昭礼任书记。随后,中共建瓯县委和中共崇安县委相继成立。闽北党组织的成立,使闽北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28年上半年,崇安县委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福建省委指示,积极进行武装暴动的准备,发动群众,建立民众会,筹措武器,扩大武装力量。发动了两次“上梅暴动”,处决反动分子,烧毁地契债单,破仓分粮。暴动区域迅速扩展到崇安、浦城的许多村庄,土地革命的烈火燃遍闽北大地。此后又发动了以松溪路下桥为中心的建(瓯)松(溪)政(和)农民暴动。这些暴动,实现了以崇安为中心的武装割据,为闽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创建“方志敏式”的模范苏区
闽北是一块比较独立的苏区。1930年7月,闽北划入赣东北特委领导,后成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北红军第55团、教导团1500多名战士开赴赣东北,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1931年4月和1932年9月,方志敏、周建屏率领红10军两次进军闽北,给闽北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有力地巩固了闽北根据地。
闽北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勇于创新,创造出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方式方法。在上梅暴动期间,崇安成立“民众局”,真正体现了人民政权的性质。方志敏对闽北革命根据地极为关心,多方指导,并派出黄道、黄立贵、吴先喜等大批干部到闽北苏区负责领导工作。此后以黄道为书记的中共闽北分区委,学习方志敏领导赣东北苏区的经验,坚持武装斗争与政权建设、军事建设、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开展了土地革命,加强党组织建设,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使闽北苏区波浪式发展壮大。
在政权建设上,闽北分区委提出整顿苏维埃工作,使之真正成为群众的苏维埃。注意提拔有信仰的干部,使苏维埃的委员真正代表群众利益,领导群众斗争。
在战略战术上,闽北革命根据地干部群众发挥创造性,形成整套游击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出敌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出外线,开辟新游击区。兵工厂利用仅有的一架车床,造出了轻机关枪和几门小钢炮,改良迫击炮弹。农民暴动中使用的地雷,得到方志敏重视后推广到全闽浙赣边区,在反“围剿”战争中发挥出了极大威力。
闽北苏区尽力发展生产,各县都开办有农具、硝盐、榨油、被服、制革、造纸、印刷、木炭、制茶、笋干等工厂作坊,保障了红军的后勤给养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还成立了闽北分行,在各县设立对外贸易处,开展对外贸易。
这些工作使闽北革命根据地得到较大发展,毛泽东曾多次予以高度评价,并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盛赞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同志们“有很好的创造”“是模范工作者”,赞誉闽浙赣苏区为“苏维埃模范省”。这些荣誉也是包括闽北革命根据地在内的,闽北为“苏维埃模范省”殊荣作出了贡献。
依靠人民群众坚持“红旗不倒”
闽浙赣边区依靠人民群众,摸索出“三大创造”的斗争方法,即武装退却、合法斗争与武装斗争结合、反特务斗争。闽浙赣边区长期属于既不是解放区,又不是大后方,也不是沦陷区的“基本地区”,在执行隐蔽精干总方针下实行武装退却,仍然保持有一定武装力量,坚持必要的自卫斗争。同时注意使合法斗争与武装斗争相结合,使游击武装成为合法斗争的坚强后盾。还开展了群众性的反特务斗争,采取以“特”反特等有效办法。1943年10月,中共福建省委赣东特派员庄征被国民党抓捕,并企图以他为诱饵达到破坏省委的目的。省委得知后将计就计,通过提供假情报使特务信以为真,并在特务进一步实施诱骗计划时使庄征得以安全脱险,并向组织作了详细汇报,从而使可能暴露的干部得以转移,特务破坏福建省委的阴谋彻底失败。1946年,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到延安向党中央汇报时,刘少奇等充分肯定了福建省委的“三大创造”。
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建立血肉联系。在艰苦的斗争中,福建省委领导各级党组织、党员和游击队员学会并增强会冲、会躲、会变、会做群众工作的四大本领,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下,仍然坚持做群众工作。机关工作人员一概下乡,战斗员也努力学习做群众工作;把群众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想方设法保护群众,尽量减少群众损失;提出要想群众把我们当儿子而爱护,首先应当把群众当做父母而孝敬,宁愿自己吃不到也要给群众吃,自己穿不暖也要给群众穿;探索出触角式、连锁式、辐射式、爆炸式、跳跃式等开展群众工作的有效方式,还通过“武工队”开展群众工作。通过这一系列的做法,真正建立了与群众的命运共同体,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与保护。
依靠人民群众,壮大革命力量。在游击战争环境下,福建省委着力建设民主根据地,加强党的建设,领导5个地委、2个特委和10多个工委。解放战争时期,闽浙赣边区执行中央指示,建立了闽浙赣游击纵队,积极发动爱国游击战争,建立了南平、古田和建瓯3个县委16个区的游击根据地。1949年初,将武装力量整编成立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后来发展到下辖10支游击武装上万人,成为重要的有生力量,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军南下对福建的解放。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