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九间棚村风光。徐爱国摄
“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
十六个字,镌刻在九间棚村一块硕大的岩石上。
九间棚村,位于山东省平邑县地方镇。行人至此,皆称其景色绝佳。而我,更叹服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的光辉精神。
一
1940年8月初的一天。天快亮时,九间棚村的村民,发现屋外的泥地上睡满了人。他们怀抱枪支,蜷缩侧卧。那是一支部队。
村里年幼的刘德香不时好奇地跑到屋外张望。他拿了两根大葱和干辣椒,跑过去放到石板上。有个战士和善地朝他招了招手,刘德香又把地瓜干送了过去。部队出发后,刘德香发现刚刚放地瓜干的石板上,有块沉甸甸的银元。
那支部队,是八路军115师686团的一部分,为消灭对面山上的土匪来此驻扎。部队在这里待了三个月,他们天天帮老乡干活,老乡则自发为他们做军鞋。
当时,九间棚村只有七户人家,全村的精壮劳力都跟着那支部队上了前线,有的牺牲在战场上再也没能回来。
就这样,红色基因在九间棚深深扎下了根。如同山顶上那棵树,数十年根基牢固、枝繁叶茂。
几十年来,在红色精神的滋养下,九间棚村陆续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老党员刘甲全已是耄耋之年,岁月在他的脸上刻满皱纹,却没能模糊他对往昔的记忆。他说:村里的人,热心公事、先进拔尖的,隔不了几年就会出一个。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百十人的小山村,已有了九名共产党员。
二
1984年,三十岁的刘嘉坤接过老支书刘德敬的班,担任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遇上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架电。
坐落在山顶的九间棚村,要发展,电、路、水缺一不可。因为没电,夜色深沉后,村庄里没有一丝光亮。
把电架上山,需十多根线杆,架电总费用要一万两千元。而村集体的全部家当折成钱后,还须村民每人均摊七十九元。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村民两年的收入。
连续几天的讨论,搅得山村沸沸扬扬。村民们散去后,留下的是九间棚村的党员。他们低着头,盘算思量。
熬尽煤油的灯捻噼啪作响。突然,村支书同时也是最年轻的党员刘嘉坤站了起来,泪流满面地说:“大爷大叔,咱在这荒山上一代代传到今,也不易了。再这样下去,咱们村迟早要没了。到那时,咱们不得被后人骂吗?想想看,咱们可是共产党员啊!”
刘嘉坤家的房子不盖了,拿出三百元给集体垫上。老支书刘德敬掏出了五百元。其他党员也纷纷支持,有推迟儿子婚期的,有下山到亲戚家借的。党员带了头,村里人再不说二话,都纷纷跟上……
钱凑齐了,开始架电。没有路,往山顶抬水泥线杆这样的活儿全得靠人力。在陡滑的山坡上,在垂直的悬崖处,大家弯腰、蹲行、跪爬,手脚并用……一根根线杆,就这样挪上了山。
那晚,明晃晃的电灯照亮了黢黑的山顶,村里的老人欣喜得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电通了,还要通路。
修路,得占农田。当初和八路军搭话的刘德香,此时已是村里的老党员。得知大路得经过自家果园,他二话不说,刨掉三棵枝繁叶茂的大梨树。可是全家老小一年到头的开销,还指着那三棵树啊。老伴抱着砍倒的梨树哭了,刘德香心里也在淌泪,嘴上却对老伴说:“哭啥?党员就得带这个头!”
党员刘甲全,为了修路,天天抡大锤、抬石头,胳膊受伤严重,但从不叫苦叫累。然而因耽误了治疗,胳膊落下永久残疾。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书。”村支书刘嘉坤清楚这个理儿。筑路工程最艰苦阶段,他连续七天七夜吃住在天寒地冻的工地上。
镰刀割、镢头刨、铁锨垫,挖掘机、工程车、压路机齐上路……九间棚村的路,终于通了。
缺水,是九间棚村人的又一块心病。
1984年,天大旱。刘嘉坤带着村干部,请来县里的技术员帮忙,最终在村庄西北七里外的卧龙山崖壁上找到一处水源。在二十七米高的悬崖峭壁上修建扬水站非常艰难。党员干部、青年团员组成“先锋队”。刘嘉坤带头,把绳索系在腰间,第一个落到山半腰,吊在悬崖峭壁上凿石头、打炮眼、装管道。
同是党员的村委会主任张如意和会计刘甲才出差购料。不承想好几家塑料厂都没货。两人为了替集体省钱,没舍得坐一次公共汽车,晚上睡在火车站的屋檐下。后来,济南一家塑料厂的干部听说他们是从沂蒙老区来的,答应现加工塑料管,两人才住进一天六角的便民旅社等货。返程时,已经连着四顿饭没吃的他们给司机师傅买了饭,自己却已几乎身无分文。夜里赶到山下,把水泵和长达三千七百米的塑料管卸完,两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双双饿倒在地……
1959年入党的刘德明,是村里有名的石匠。在山上施工时,刘德明得了阑尾炎,晕倒后被抬去医院。就这样,他还急着修渠,在手术台上迷糊时还喊着:“把石头摆正!”住院七天,刚拆完线,刘德明就心急火燎上山了。刀口还没愈合好,为了防止崩裂,他扯了条被单裹在腰间,然后照样跪在工地上凿石、砌坝、搬大石。大家都劝他回家歇歇,刘德明却坚持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不带头谁带头!”
三
电、路、水都通了,刘嘉坤又带领村民摸索致富路。在这个过程中,九间棚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花”——金银花。
金银花在平邑县栽种历史悠久,当地群众大多会种会管。乡亲们找到刘嘉坤,想着把这老产业做大做强。经过反复验证,从1999年开始,刘嘉坤携全村人一道正式着手发展金银花产业。
金银花的种植之路,起初是坎坷的。品种老化、用途单一、经验不足……多年积累的老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譬如当地栽种了数百年的传统品种“大毛花”,花蕾期药用价值最大,一旦开花,售价就大幅下跌。因此每逢收获,纵有风雨暴晒,也必须咬牙抢收。又急又累人的劳作模式,成了金银花种植推广路上的一道坎。
天道酬勤。2004年,九间棚人从林场技术员选育的金银花苗中,找到了植株健壮、花蕾硕大、易于采摘的优良品种“九丰一号”;2014年,当地人又在山岭上的金银花中发现了几株自然变异品种——花蕾饱满、花针长、不易绽放,经过定向选育,命名为“北花一号”。喜获优良品种的九间棚人一鼓作气,解决了推广种植、干花购销、食品药品研发生产等一系列难题,把一株株优质鲜活的金银花,栽种到田间地头,栽种到山岭沟谷。
为了让金银花产业更上一层楼,九间棚的党员远赴各地,努力将金银花带出村,走向广阔天地。但尝试难免会有失败:九间棚村党员马九林与何华,来到新疆喀什地区的疏勒县洋大曼乡,在一块新近开垦的田地做试点。近十万株“九丰一号”,从九间棚村远道而来,却一时没能适应当地的盐碱地,成活的不多,损失二十余万元;党员庄洪兵和张继光,到新疆英吉沙县萨罕镇指导当地一家企业栽种“北花一号”。当地少雨,栽种后没及时浇水,导致金银花成活率不足六成,损失严重……九间棚人没有气馁。他们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进行经营模式创新,成立九间棚集团,一步一个脚印,九间棚的金银花逐步走向各地。
2015年,甘肃省定西市派出考察团到九间棚取经。
定西来的同志介绍情况:“定西苦,主要源于地理因素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有民谣说,定西山沟深三尺,十年九旱苦连天,土地贫瘠难生产。”刘嘉坤信心十足:“金银花能帮你们。”刘嘉坤带着考察团来到地里,用镢头刨开金银花根部的土壤,向对方介绍道:金银花的根系强大,九间棚村坐落在山顶,脚下就是山岩,金银花的根系沿着山体岩缝往下扎,深度可达三四米。考察团听了,高兴地说:“好极了!”
2016年深秋,定西市通渭县决定大面积栽植金银花,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九间棚集团要在来年的4月下旬到5月上旬向对方提供两千万株金银花苗。订单签得急,金银花苗供应紧张,怎么办?要紧关头,村里的党员又站了出来。九间棚村的新党员刘丞铭垫资几十万元,在临沂市兰山区建起五十二个育苗大棚,终于堵上了苗木缺口。
2017年5月过后,金银花又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打开新局面,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九间棚集团发展金银花种植,不仅输出种苗、技术,还输出经验。
早在2014年,刘嘉坤就带着金银花去了新疆,还在南疆安排了试验示范种植。2015年7月,刘嘉坤又带着年轻党员庄洪兵,日夜兼程,赶到喀什,通过发展金银花“种植—回收—初、深加工”和塔克拉玛干荒漠化治理全产业项目,带动广大种植户脱贫致富。
当地农民亚森·克来木说起九间棚人对他们的帮助时,不禁眼含热泪:“我家一亩地的金银花,去年收入两千五百多元,今年一下涨到三千五百元,过好日子的信心更足了!明年我想扩大到十亩!”
四
九间棚村巨大的变化背后,离不开党员带头,以及永不服输、永不停步、永不变色的信念。除了刘嘉坤这样干在台前的,还有廉茂增、廉茂元这样的幕后英雄。村中的诸多事,他们默默付出;群众工作,他们不声不响去做。
同时,更多的新党员成长起来。扎根塔克拉玛干的庄洪兵便是其中一位。
如今的九间棚村,已是国家4A级景区,九间棚集团在各地设有多家子公司,拥有完整的金银花产业链。富裕起来的九间棚人扎根边疆,精准扶贫,带动西部的很多地方脱了贫、摘了帽。
九间棚山清水秀,春天里,李子花、桃花、梨花、山楂花竞相开放,把村里村外开成绵延花海。秋天里,满枝硕果累累。《人民日报》( 2021年11月20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