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左二)在甘肃省调研富锌马铃薯小农户试点项目。世界粮食计划署供图
中国专家在布隆迪调研山区稻瘟病情况。资料图片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当地残疾妇女参加由农发基金与政府合作资助的非农生计培训项目中的传统刺绣培训。农发基金供图
2020年10月,中国援柬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的饮水工程完工。图为当地村民向记者展示清洁的自来水。中柬联合项目管理办公室供图
位于柬埔寨磅通省的中国援柬乡村道路项目。新华社发
中国在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同时,积极同各方分享减贫经验,在联合国框架下强化南南合作,共同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信心和力量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
“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受益于中国减贫经验”
今年9月,第二届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的《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21)》指出,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国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付出扎实努力,取得巨大成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的扶贫成果是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巨大贡献,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树立了典范。
世界粮食计划署是联合国系统中致力于实现消除饥饿和一切形式营养不良目标的一线机构,也是多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屈四喜同记者分享了日前在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的考察见闻,“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开展技能培训等举措的帮扶下,从深山区搬出的6.2万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令人印象深刻”。在他看来,中国在减贫事业中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政府主导,推动机制体制创新,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
“新形势下,中国已成为世界粮食计划署越来越重要的合作伙伴,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基础不断深化。”屈四喜介绍,目前,双方合作主要集中在开展南南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募集援助资源和应对全球灾害4个方面。
2016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成立农村发展卓越中心,在扶贫创新、农业价值链发展、产后减损、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促进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验交流、技术合作与知识分享。屈四喜表示,中国在减贫实践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启示和有益借鉴。“中国已与106个国家分享了菌草技术,在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卢旺达和南非等国家开展了技术培训和现场示范,效果良好。世界粮食计划署愿同中国合作大力推广这项技术,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受益于中国减贫经验。”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世界粮食计划署与中国政府合作在广州建立了联合国人道主义应急枢纽。截至目前,该枢纽已为150多个国家和20多个国际组织运送了10多万吨抗疫物资,占联合国人道主义应急物流网络运送的防疫物资总量的80%以上。
今年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屈四喜用“深远影响”来形容50年前这一重要事件的历史意义:“一方面,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为中国对外交往和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平台,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将当时占全球1/4人口的中国纳入国际体系,大大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声量,使联合国真正具备普遍性和代表性,提升了全球治理的有效性。”
当前,受疫情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世界粮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全球饥饿人口数量达到8.11亿。“中国在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同时,积极发展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推动粮食全产业链能力建设,通过南南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保障能力,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屈四喜说。
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驻华代表马泰奥
“真正的发展是惠及所有人的发展”
本报记者韩 硕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农发基金)驻华代表马泰奥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马泰奥个人而言,今年是他在中国工作的第七年。在华工作期间,他见证了中国取得的巨大减贫成就和农村生活的日新月异。
采访中,马泰奥向记者讲述了今年5月访问青海海东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河口村的亲身经历。村中一对回民夫妻身体不便,养育了3个孩子,全家生活一度非常困难。2015年,在农发基金和中国政府合作项目的资助和帮扶下,他们在家中建起羊圈,夫妻俩还参加了牲畜饲养等技术培训,家庭收入逐渐稳定。“我拜访这户人家时,他们高兴地邀请我喝八宝茶,吃当地小吃,在他们美丽的新居中庆祝乔迁之喜。”马泰奥说:“现在,他们每年养羊的收入有4万元,这是多么喜人的变化!”
这样的故事在马泰奥的记忆中还有很多。“我去过中国的许多地方,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成就是非凡的。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带领如此多的人脱离贫困。”
在马泰奥看来,中国的减贫实践给世界提供了富有意义的减贫经验和样本。“精准扶贫、造血式扶贫、科技扶贫,中国的扶贫政策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同时有效配置资源,明确各级责任。”马泰奥感慨,“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以来,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卓越贡献。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5的国家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体现了中国积极发挥大国作用、履行大国责任。”
过去数十年来,世界在减少极端贫困和应对粮食危机方面取得重要进步,但未来仍充满挑战。马泰奥强调,全球减贫任务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世界各国需要像中国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和耐久的执行力。
马泰奥表示,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中国持续推动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振兴在中国的政策议程中变得愈发重要。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巩固扶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中国政府未来的工作重点清晰明确。”他还向记者介绍了农发基金和中国政府合作在四川和宁夏进行的创新减贫项目。“该项目通过投资农村地区,帮助农户接入电商、超市等销售渠道,为农村人口创造经济机会,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
“从人均预期寿命、义务教育普及率等其他社会发展指标看,中国的进步同样让人惊喜。所有的故事和数据都表明,中国农村人口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好。我认为最为显著的变化是,中国民众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有着越来越强的信心。”马泰奥说:“真正的发展是惠及所有人的发展,这是中国正在发生并在不断延续的真实故事。”
柬埔寨农村发展部农村经济发展司副司长衡真田
“柬中减贫合作硕果累累”
本报记者赵益普
2020年底,中国援助柬埔寨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成为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中首个完成验收的项目。“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下强化南南合作。柬中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减贫工作为柬埔寨提供了经验借鉴。”柬埔寨农村发展部农村经济发展司副司长衡真田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借助联合国、共建“一带一路”、澜湄合作等机制和平台,“柬中减贫合作硕果累累”。
2014年,中国发起“东亚减贫合作倡议”,以扶贫开发中整村推进和精准扶贫的工作经验为基础,在柬埔寨、老挝、缅甸3国开展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2017年,中国援助柬埔寨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在干丹省莫穆坎普县斯瓦安普乡正式启动。四川省扶贫开发局项目中心派遣了一支专业队伍常驻柬埔寨,与柬农村发展部共同组建中柬联合项目管理办公室,衡真田出任办公室副主任。
“中方专家组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在当地推广养牛,小米椒、高温蘑菇种植等项目。”衡真田介绍说,项目实施以来,已在当地建成一栋400平方米的社区活动中心、两个洗洁精加工厂,重建特困户房屋71户,改建贫困户房屋190户。去年10月,可解决4000多名村民饮水问题的饮水工程也投入使用。
减贫项目验收成功后,中方工作人员已陆续回国,衡真田依然和他们保持着联系。“和中国同事们的合作非常顺利且愉快。尽管他们回国了,但中国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在我们这里扎下了根。”据衡真田介绍,目前项目发展欣欣向荣,工厂、产业运转良好,村民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项目给当地留下的不光是风貌的改变,更是发展理念的转变。”衡真田说,村民们的生活条件更好了,他们的“贫困心态”也一去不复返,勤劳实干在当地蔚然成风,这种思想上的转变是最宝贵的财富。
衡真田说,今年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这一事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50年来,中国在联合国平台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2015年,联合国所有会员国一致通过包含17项目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呼吁全世界共同采取行动,消除贫困、保护环境。衡真田表示,为实现其中居于首位的“消除贫困”目标,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寻找对策,柬埔寨也在不遗余力地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发展广大农村地区。“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减贫成就举世瞩目。这深刻影响了包括柬埔寨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减贫合作中,中国为柬埔寨提供了大量技术、设备和资金援助,也带来了许多投资者。
衡真田曾3次访问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的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衡真田说,“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减贫和改善民生提供了示范,柬埔寨将继续推进同中国的减贫合作,借鉴中国扶贫的理念和做法,并将其有针对性地应用到柬埔寨的减贫事业中。两国减贫合作的未来一定更加光明!”
布隆迪国家合作经济发展及管理署负责人恩达·伊克基
“让许多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本报记者闫韫明
“中国始终同各国共享发展成就,积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助力其他国家实现更好发展。”布隆迪国家合作经济发展及管理署负责人恩达·伊克基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来,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尤其在消除贫困和饥饿方面为包括布隆迪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机遇。
这位“90后”的年轻官员与中国颇有渊源。2016年,伊克基被在当地试种杂交水稻的中国援布隆迪农业高级专家组选为农业技术员,跟随中国专家杨华德学习种植技术及管理知识。此后,他作为当地推广杂交水稻技术负责人带领示范村村民全体脱贫,成为布隆迪全国闻名的创业带头人。由于表现出色,伊克基进入政府工作。“学习杂交水稻种植技术改变了我的人生,我非常感谢中国专家们的指导和帮助。”他表示。
自2009年8月起,中国政府先后向布隆迪派出5批共计34人次农业专家,在农产品增产增收、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指导,为布隆迪发展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10多年来,中国专家立足布隆迪农业发展实际,在当地试点推广“一村一品”扶贫模式,帮助布隆迪创建了水稻产业基金管理可持续发展模式,带动示范村种植杂交稻225公顷,平均增产1.3倍,增收4.6倍,农民收入增幅近5倍,142户村民全部脱贫。
伊克基回忆起与中国专家们交往的点滴,“中国专家从来都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指导,而是在田间地头向农民们了解种植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伊克基表示,“中国专家组的到来让许多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们住上了更好的房子,孩子们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除了解决种植难题,中国专家组还帮助当地培养了数十名像伊克基这样的高素质农业人才。目前,这些农业技术员在布隆迪各个省份工作,向当地农民普及农业技术。伊克基说:“常听专家提起中国的一句谚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许多农民学会了如何‘打鱼’。”
伊克基曾在2018年和2019年两次访问中国。其间,他和布隆迪其他政府官员深入考察和学习了中国的农民合作社模式,并把这种模式带回了布隆迪,“回国后,我们在许多村庄建立了合作社,现在运行得很好,非常感谢中国的经验。”
看到中国实现全面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伊克基表示,中国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榜样,也给予了其他国家信心。“中国创造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奇迹,同时还把成功经验带给其他国家。布中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范。我相信在中国的帮助和鼓舞下,我们国家也将越来越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不仅成功控制国内疫情,还积极支持包括布隆迪在内的众多非洲国家抗击疫情。伊克基认为,这是中国构建更加紧密的非中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生动体现。“我期待布中友谊和合作继续深化,让更多民众受益。”伊克基说。
版式设计:蔡华伟 记者白紫微
《人民日报》( 2021年11月15日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