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光
广东省江门五邑地区既是著名侨乡,更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沃土。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坚决予以抵抗,展开了伟大的解放战争。许多五邑籍华侨投身到人民解放军之中,转战粤中大地,英勇斗争,为解放粤中地区不惜流血牺牲。李德光便是其中一员。
1918年,李德光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市三八镇(今水步镇)密冲凤仪村一个普通华侨家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毕业于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的李德光,与当时成千上万的热血男儿一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密冲支部书记、广东中区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四团政治处主任、滨海大队副政委、台山游击队政委等职务,一直战斗在对敌前线。他待人和蔼可亲,处事沉着又能当机立断,是战士们信赖的政治工作者。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台山游击队的骨干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李德光带领少数武装人员留下,坚持隐蔽斗争,公开身份是广海一家油糖杂货店的老板,实际是粤中部队的政治负责人。1947年3月16日,李德光去香港向中共广东区党委汇报工作并接受新的任务,返回途中与敌人遭遇,不幸被捕且被同乡的反动官僚认出。
在狱中,敌人对李德光施以各种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却始终毫无所获。在狱中的20多天里,他写下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书信和诗歌,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把个人感情和革命理想融合在一起的铁骨柔情。3月24日,他在给姨妈和母亲的信中写道:“我的不幸,对于你们虽是少了一件东西,是一重大打击,但并非紧要。也没办法,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就会看到我不幸得来的效果,故此请大家收泪化悲伤为希望好了”。他在给战友和亲属的信里写道:“十日来的囚徒生活,从绳捆到双镣,从三四重哨兵到六斤重铁闸,从冷酷到烙刑……尝遍了过去只是从口述和文字上得来的滋味……”然而他觉得,“这种体验极其珍贵”。
最后的日子,李德光给妻子写下数封家书。信中,他叮嘱妻子:“善于自处,才对得起我,也才能令我安心,千万要珍重!”3月29日,李德光又写下《寄妻》诗:“人生自古谁无死,惟比泰山抑鸿毛,情兮‘利’兮何者重?重利轻离意泰然。忍看妻雏成孤寡,留待日后享富荣。凄苦一时何足惜,且愿收泪待黎明。”诗中,李德光再次流露出对亲情的牵挂和深深不舍,但他毅然决然舍生取义,勉励妻儿忍耐一时的凄苦,因为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很快来临。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对新中国美好未来的憧憬跃然纸上,字字句句蕴含着一个共产党人面对生死抉择,泰然自若、视死如归的人格力量。
4月6日晚上,李德光经受了最后一次酷刑,被敌人用床板夹断肩胛骨和肋骨,在两次昏厥被冷水喷醒逼供的情况下,他仍然严守党的秘密,一字不吐,宁死不降,壮烈牺牲于狱中,时年仅29岁。
李德光在“黑暗”中留下了共产党人钢铁般的革命意志,留下了豁达豪迈的人生气概。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江门市博物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