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模范自治区”之花绚丽绽放
——内蒙古牢记嘱托、奋楫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着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汇演现场晚会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一班人带领全区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的殷切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觉肩负起、履行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重大政治责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持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努力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上走在前、作表率,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幅员辽阔、风景优美,独特的多民族文化更是让人流连忘返。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繁衍生息、和睦相处,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三千孤儿入草原、各族人民建包钢⋯⋯民族团结的故事传唱至今,这些都无不彰显着“模范自治区”的本色——
加强党的领导
夯实共同体政治根基
2014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多年来,内蒙古党委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区各级党委部门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闺女啊,快过年了,改天我去看看你。”兴安盟扎赉特旗胡尔勒镇党委书记云峰的手机里传来了一位老人的声音。这位老人叫李潮汐,当年云峰在沙巴尔图嘎查任职时经常帮助他。云峰笑着说:“这个老人是当地的‘五保户’,今年快80岁了,他一个人举目无亲,我去了后经常给他送些吃的喝的,有时还会送些衣服。我调走后,他也经常给我打电话说要来看我,还一直说要认我当干闺女。”
截至目前,全区69个地区和单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示范单位,504个地区和单位被自治区命名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走进机关、企业、社区、苏木乡镇、学校、连队、宗教活动场所、网络,“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四个共同”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成为各族群众的共识。
2021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诞生地兴安盟创新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宣传教育基地、实践创新基地和覆盖盟旗乡村四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等平台载体,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4466”工作体系,创造性开展“石榴籽同心筑梦”系列主题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他们继2016年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全区首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之后,时隔五年再次获此殊荣,为“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再添兴安风采。
▲蓝天绿地之下,马头琴奏响民族团结之歌
加快少数民族发展
夯实共同体物质根基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看老乡,千万别忽视了分布在农村牧区、边疆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
兴安盟扎赉特旗有一条绰尔河,蒙古族、汉族、朝鲜族等几个民族在河边世代繁衍生息、辛勤劳作。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绰尔河南岸的朝鲜屯是扎赉特旗当时唯一的水稻种植区,那时的“绰勒大米”就享誉盟内外。
“在我心里,最幸福的事就是在绰尔河畔的黑土地上,领着大伙种上水稻,看着稻海,闻着稻香,吃上米饭,一起过上好日子。”扎赉特旗绰勒银珠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朴成奎开心地说。在绰尔河畔朝鲜屯长大的朴成奎,家里祖辈就种植水稻,后来他接过了祖辈在绰尔河畔耕耘水稻的接力棒,带领当地蒙、汉、朝等农民兄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推广种植水稻,摸索种植绿色有机水稻。
随着栽培种植实验的成功,朴成奎积极主动将先进的技术向周围各民族乡亲推广,周边的蒙、汉、朝等几个民族的群众在他的带领下也开始种植起了绿色有机水稻。看准时机的朴成奎牵头成立了扎赉特旗银珠水稻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扎赉特旗绰勒银珠米业有限公司。几年来,他带领公司着力安置当地未就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等,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民族兄弟实实在在地捧起了“金饭碗”。
“我真的感到高兴,我之所以能够创业成功,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皮雕技能大师苏志峰十分感慨。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他每天都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室中。苏志峰是一名机械设计专业的研究生,2018年,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毅然辞去苏州的工作回乡创业,开了个人工作室,一直以来学习、吸收各民族文化,并将其成功融入皮具设计理念。现在,苏志峰的工作室不仅有了发展,还为各族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呼伦贝尔市这个创业园通过商机对接、创业孵化、就业培训等服务,为各族群众搭建了创业就业和交往交流共同发展的平台,成功孵化企业92家,直接带动600多名各族群众实现高质量就业。
多年来,内蒙古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目标任务,着力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完善差别化区域政策,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自治区民委会和发展改革委共同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新时代支持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在农村牧区,各族农牧民互帮互学种养技术,发展民族服装服饰和特色食品制作等产业,携手走致富路。同时他们还帮助“三少”民族发展,大力补齐民族聚居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以家门口唠嗑形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
促进各民族交融
夯实共同体社会根基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2014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是我国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内蒙古顺应形势、因应规律,准确把握新时期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新模式。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全区21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34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925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542名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这支队伍里有多个民族,我们虽然是不同民族,但兄弟姐妹们每天朝夕相处,每天在一起唱歌跳舞特别开心,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兴科社区四胡红歌队队长刘俊芝说。
兴安盟科右前旗党群服务中心兴科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社区。这个社区利用线上三微一端+线下面对面政策宣讲的宣传方式和宣传载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小知识、民族团结金句“习”来、党史国史教育等宣传活动。同时还组建社区金牌调解室来解决社区各族居民日常中的矛盾、纠纷,刘俊芝就是其中的一员。
刘俊芝很满意地说:“这支四胡红歌队实际最初是两个队伍,蒙古族的‘四胡队’和汉族的‘红歌队’,后来她们因为节目安排发生了矛盾,在我的一番劝说下,两个队伍不仅冰释前嫌,还合并到了一起共唱民族团结歌!”
这只是其中一个缩影,近年来内蒙古各地都在积极行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阿拉善盟通过在网上开设“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栏目,对尼玛、乌云苏依拉等先进人物的事迹进行宣传;赤峰市持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教育宣讲全覆盖行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牧区、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
▲宝音代来老人教指战员唱“防火经”
建设共同精神家园
夯实共同体思想根基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内蒙古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结合,全区各地积极行动,通过多种形式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蒙古广大文艺工作者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怀,创作出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的文艺精品。在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内蒙古选送的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获最佳剧目奖、最佳导演奖,舞剧《骑兵》获艺术表演奖。前不久,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指导的大型交响诗画《我愿以身许国》在内蒙古艺术剧院举行复排后的首场演出,剧中“两弹一星”元勋们将伟大理想与祖国命运相连,艰苦奋斗奉献祖国的故事让观众肃然起敬。特别是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各族群众“最好牧场为航天”的故事,深深感动了现场观众。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
校园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场所。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纳入学校规划,把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摔跤、木球引进校园,把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将经典诵读、书法、面塑、剪纸、空竹等引进校园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挖掘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点,按照“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办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文化认同、情感沟通、信息交流的心灵钥匙。“我们每周会为低年级的学生布置‘识字小报’任务,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找到不认识的汉字,记录下来。通过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群众可以打破语言壁垒,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少数民族的学生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一小学校长散丹高娃如是说。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夯实共同体法治根基
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参加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又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党中央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
对此,内蒙古全面准确贯彻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法规。在全区各地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等活动,大力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发展经济文化和各类社会事业,依法保障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深入开展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中,全区20个边境旗市社会法制得到长足发展。自治区民族领域第一部综合性法规——《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经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施行,《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条例》于2022年1月1日施行,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等6件涉民族工作地方性法规同步废止。
春华是科尔沁右翼前旗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从事检察工作二十余年来,她的足迹遍布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每一个乡镇、嘎查,她骨子里蒙古族人的热情让农牧民感到贴心,无论对谁,春华的接待总是渗透着人性关怀,传递着司法温度。尤其对未成年人春华更是格外的关心,她说:“拯救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仅影响他们现在,更关乎他们今后的人生。”她还创新性地创建了向基层延伸的乡镇检察室——“兴安之春”检察工作室,该工作室面向广大农村牧区、服务广大农牧民、调解涉法涉诉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向草原人民传递刚性执法背后的司法温度。
内蒙古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推进民族工作,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有关问题,定期对民族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用法律维护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内蒙古在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国家统编教材“应推尽推”,国家通用语言保育教育实现幼儿园全覆盖,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工作总体完成。在2021年秋季开学第一天: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满族小学三、四年级各班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班会;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五中学教师给同学们讲述“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等民族团结故事;霍林郭勒市蒙古族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开展了形式丰富的“开学第一课”;通过以上形式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种在孩子们心间——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孙心语同学说:“学习国家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让我更好地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提高阅读兴趣和文化素养⋯⋯”
▲科右中旗消防指战员与少数民族群众结下深厚情缘
“内蒙古的今天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内蒙古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上2400万草原儿女、干部群众发出了伟大号召。
作为全国“模范自治区”的内蒙古牢记嘱托、奋楫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他们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坚持依法依规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让民族团结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深深融入到全区各族人民的血脉中!
让“模范自治区”之花在新时代大草原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石金南史菊花于水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于保明)于保明石金南
(本文配图由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