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7亿,其中失能、失智老年人约4500万。国内老龄化进程加速与医疗资源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加剧了老年人带病生存的困境。
自2016年起,我国在49个城市启动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试点。近期,国家医保局多次推动长护险全面实施,浙江、海南等省份已明确将在全省范围推广。在试点地区,被喻为社保‘第六险’的长护险已初步建立制度框架,但当前依赖医保基金划拨的筹资模式面临可持续性挑战,需探索多元筹资机制。
长护险的资金从何而来?服务供给能否跟上需求?央视网《锋面》栏目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医保局长期护理保险专家库咨询专家胡宏伟进行解读。
央视网:我国失能失智老人面临的核心痛点是什么?长护险主要解决哪些社保覆盖不到的难题?
胡宏伟: 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速快,高龄老人多,家庭失能照护负担沉重,失能照护面临资金筹集和服务不足的双重挑战。而现有的社会保险体系功能并未覆盖失能照护服务的经济支持。
在此背景下,长护险应运而生,主要为失能人群报销一定比例或额度的专业护理服务费用,包括机构护理和上门服务等,从而减轻家庭压力,推动医养结合,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央视网:截至2023年,我国长护险试点已覆盖49个城市,累计支出超过850亿元。2024年,定点服务机构达8837家,护理人员29.28万人。请问试点阶段有哪些成果和经验可推广?
胡宏伟: 整体来看,试点成果显著:一是初步建立了制度框架;二是减轻了家庭负担,多数地区政策规定报销比例为70%左右;三是带动了护理产业发展,创造相关就业岗位,推动养老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成功经验包括多元筹资、聚焦重度失能人群、待遇支付方式以正式服务为主、基金独立运行、技术支持和政策协同。这些经验为全国推广打下基础,预计未来三年内基本建立覆盖全民的长护险制度,同时在法律层面明确其制度定位。
央视网:长护险主要覆盖哪些服务?报销额度通常能达到多少?
胡宏伟: 覆盖服务范围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生活照料(如饮食照护、排泄照护、清洁照护等);二是医疗护理(如检查护理、康复等)。服务形式多样,主要可分为两种:机构护理(在养老院或护理院接受全天候照护)和居家上门服务(由专业护理员定期入户提供服务)。
报销额度因地而异,多数地区月度支付额度在1000元至4000元之间,报销比例多数为70%左右,且不设起付线或起付线较低。部分城市对低保、高龄等群体的报销比例更高。
央视网:目前长护险的筹资渠道有哪些?现有模式存在什么问题?
胡宏伟: 筹资渠道主要有医保基金划转、财政补贴、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四类。试点初期,大多数城市依赖“医保基金划转+财政补贴”,个人和企业参与度低。这种模式虽然启动快,但也暴露出多重问题。
首先,在部分地方财政资金吃紧、医保基金承压的大背景下,长期依赖医保资金和财政补贴的模式难以持续,甚至可能影响政策设计者的判断和信心;其次,过度依赖公共资金,责任分担失衡;第三是区域差异大,导致保障水平差异较大。此外,居民医保参保人个人缴费能力弱,影响参保意愿。因此,当前长护险地方试点还未完全形成多元、规范、独立、稳定的筹资机制。
央视网:目前,《社会保险法》中仅明确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这“五险”。请问长护险应算作医保一部分,还是独立险种?其定位应如何界定?
胡宏伟: 长护险不应依附于医保,而应明确定位为与“五险”并列的第六项独立险种。
因为长护险与医保存在本质差异。医保聚焦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属于急性期干预;而长护险面向的是长期失能的人群,提供的是持续性生活照料和非治愈性医疗护理服务。若混入医保,易导致资金混用和监管混乱。国际上,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均建立了独立长护险制度,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在《社会保险法》修订中,正式确立长护险的“第六险”法律地位。
央视网:长护险理想的筹资结构应如何设计?个人、企业、政府各方应如何分担责任?
胡宏伟: 需建立多元筹资机制,减少对医保和财政的过度依赖。根据国内外经验,针对城镇职工,主要应由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针对城乡居民,主要应由政府和个人共同分担。缴费应量力而行,职工可按工资一定比例缴,居民可按地区平均收入一定比例缴,此外,对低保、特困、重度残疾等困难群体给予全额或部分财政代缴待遇。
央视网:当前城乡居民医保个人年缴费国家标准为400元,居民已面临不小压力,若增加长护险缴费,可能更加困难。如何提高个人参保长护险的积极性?
胡宏伟:首先,可探索建立连续参保激励机制,提高报销比例或缩短等待期;其次,推行家庭账户共济,允许用医保个账余额支付保费,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第三,允许地方因地制宜探索提供失能失智早期评估和预防等服务;第四,加强宣传引导,通过真实案例展示效用;第五,对低收入群体提供参保支持。总之,关键是让居民感到长护险是“未来保障”,而非额外负担。
央视网:在完善强制性社会保险基础上,如何推动商业长护险的补充发展?慈善组织、福彩公益金等社会力量能发挥什么作用?
胡宏伟:应鼓励商业长护险作为重要补充,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当前商业长护险发展滞后,部分原因是产品单一、保费高、配套服务不足。因此,需要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多样化的产品,政府可提供税收优惠,以激发需求。同时,鼓励商业长护险与养老服务实体融合,发展“商业长护险+养老社区”模式,让保单转化为服务。
慈善基金、福彩公益金等社会力量也是重要资金来源,应建立“基本保险为主体,商业保险、慈善公益为补充”的多元协同机制,发挥其在资金和服务上的优势,共同应对老龄化。
央视网:请问与长护险配套的照护服务端目前还存在哪些不足?
胡宏伟: 长护险的可持续性不仅依赖资金筹集,也取决于照护服务供给能力。当前照护服务端还存在诸多短板,如:专业人才短缺,流动性大、薪酬低,难吸引新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标准执行不力,评估有待加强;机构连锁化、专业化不足,居家服务薄弱,覆盖率低,偏远地区缺服务;医养结合不畅,信息、转诊、责任等问题影响连续照护;监管不力,存在虚假服务风险,需加强综合监管。这些将影响长护险的落地效果。
央视网:您认为长护险从试点走向全国全面实施,最需要优先突破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胡宏伟: 关键有两方面:一是建立独立、可持续的多元筹资机制;二是补齐照护服务供给短板,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
筹资机制是制度根基,应建立独立险种,实施多方共担筹资,建立专户资金池。服务供给是落地保障,需扩大护理人员队伍,提高薪酬待遇,完善培训体系,重视科技应用,提升专业服务质量。从筹资端和服务端双管齐下,促进长护险稳健发展,有助于缓解家庭照护焦虑,应对老龄化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