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文化
文化符号
文化能够定义一支兵种。军营文化是军人团队精神的表现形式和它的物化形态,是军队中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空降兵的独特历史和兵种特色结晶在一系列的器物、准则、建筑中,形成固有的文化符号。人有性格,军队亦如此。空降兵文化性格,就潜藏在这些信息丰富的符号里。
伞徽
空降兵某部新兵的首次升空跳伞。伞花绽放,他们飘然落地,“成功了!”大家笑着、喊着,一脸自豪。老同志当场给他们戴红花、披绶带、佩戴伞徽。伞徽是空降兵自己设计的:红白相间的伞衣顶,天蓝色的伞衣套,“八一”两字嵌中心,分明的条条直线代表伞绳,两翼张开金色的翅膀……
佩戴伞徽犹如完成空降兵的成人礼。只有你历经,克服各种心理、生理、技术等困难,从万里高空勇猛一跃并安全落地,你才有资格别上这小小的伞徽。
在空降兵部队,伞徽无处不在:无论是营区大门、板报、橱窗,还是战士的相册、日记本、笔记本封面,都有伞徽的标识。每逢重大任务,官兵们也喜欢把伞徽悬挂在胳膊外侧,戴于胸前,缝在帽子上,印在头盔上。小小的伞徽,永远被空降兵别在最醒目的位置。
伞兵刀
伞兵刀,至今在技术性极强的空降兵中使用的一种冷兵器。
空降兵伞刀的外形简洁美观,结构牢固可靠。主要由刀体、刀柄、刀柄座、刀柄芯杆、横挡护手、指北针、刀鞘、刀鞘镶件、磨刀石、哨子、挂带、腰带挂扣、捆绑绳和保险绳等部分组成。刀柄表面刻有网纹和环形槽,握持舒适,手感好。刀体为锋利的单面刃口,能快速割断降落伞伞绳和其他绳索。刀背有一段坚利锯齿,能锯断飞机铝壳体和电缆。刀体刻有血槽,刺入敌人身体后,能顺利拔出。
空降兵的战场就是在敌后,没有补给,没有支援。因此,随身携带的每一件装备都至关重要。现在的伞兵刀已经多功能化了,不仅是空降兵空投、空降和地面作战的利器,也是行军和野外生存的有效工具。
黄继光塑像
1962年,为纪念黄继光牺牲10周年,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请雕塑家塑造了三尊一模一样的黄继光半身铜像。一尊由黄继光生前的连长万福来和班长熊家富代表部队赠送给四川省中江县黄继光纪念馆,那里是黄继光的家乡;一尊赠送给了中国军事博物馆,那里收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级和最重要的记忆;最后一尊则被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收藏,陈列在“黄继光英雄连”的荣誉室,这里是英雄的家。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作为第一支赶到震区的外区部队,空降兵上万名官兵奋战在黄继光的家乡。四川灾区的百姓们动情地说,黄继光又回来了!其实,英雄何曾离开,他的床位仍旧在“黄继光英雄连”,每晚点名,第一个就点“黄继光”,全连官兵齐声答“到!”
“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
在空降兵各个部队,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在每个战士心中猎猎飘扬。上甘岭一役,敌人向八连防守的阵地投掷炸弹5000余枚,发射炮弹的密度达每秒钟6发,八连官兵以超生命极限的战斗韧劲,坚守坑道阵地14个日日夜夜,击退敌人的无数次进攻。最终,将被敌人枪炮击出381个弹孔的战旗插上了上甘岭的主峰!
战旗本身已经随时间而淡出历史,但其象征的忠诚、坚韧、铁血和荣耀,却永存空降官兵的心中。旗帜本来就是标识,空降兵善于在执行任务中,将一面面旗帜插在伞兵突击车上,插在蓝军腹地、插在楼房废墟上。一面面如火似血的军旗,让敌人丧胆,让群众安心,更让壮士的胸中鼓荡征战的血性和豪情。
伞塔
中原腹地,空降兵某部营院里,矗立着一座88米高的伞塔。62年前,中国空降兵从这里迈出了从天而降的第一步;62年后,伞塔成为空降兵光荣历史的见证,无畏精神的象征。
初创时期的空降兵,起步是艰难的。当时仅有从苏联购买的300具降落伞,苏联的伊尔-12飞机和缴获的几架美制C-46飞机,破损较为严重,根本无法满足空降官兵跳伞训练的需求。他们采用苏联技术人员的建议,修建了一座当时被称为“亚洲第一塔”的伞塔。
被称为“伞兵第一腿”的崔汉卿老人回忆说:“伞塔跳伞操作程序复杂,保障人员比跳伞人员还多,每个人一星期才能轮上一回跳伞,严重制约着部队的训练,那时,能坐上飞机跳伞简直是伞兵梦寐以求的事。”但大家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11天的伞塔训练后,第一批63名跳伞员跃出机舱,成功伞降,宣告中国空降兵真正进入我军的战斗序列。
进入新时期,随着空降兵武器装备建设不断发展,部队训练走向以中、大型运输机跳伞为主。伞塔虽然失去了本身的固有价值,但作为中国空降兵的原点,如擎天柱般的伞塔永远是官兵心中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