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国内频道 > 要闻速读

实锤!这里的先民8000多年前就在种水稻

  新华社长沙1月21日电(记者张格、周勉)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公布,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的李家岗遗址,发现了2处彭头山文化时期的古稻田遗迹,说明早在8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已开始种植水稻。

  考古人员的这一发现,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提早了近2000年——此前,在同样位于澧县的城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6500年的水稻田。

  图为李家岗遗址北部古稻田的灌溉沟及田块。新华社发

  此次发现,让我们得以一窥长江中游目前已知最早古稻田的模样,为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起源及早期稻作栽培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考古实证。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意愿介绍,李家岗遗址发现的2处古稻田分别位于遗址南、北壕沟附近。南部古稻田的地层堆积自上至下呈现出灰褐色至黄褐色,结合埂与田块等地层关系,推测这里存在早晚三期稻田。

  考古专家在李家岗遗址稻田地层中获取的大量水稻植硅体,则为古稻田的存在提供了“实锤”。李意愿说:“水稻植硅体浓度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土样的水稻植硅体含量超过5000粒/克,部分还达到10000粒/克以上,均符合古水稻田的判定标准。”

  图为李家岗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新华社发

  8000多年前的先民,种田的水平怎么样?

  李意愿告诉记者,在北部古稻田,他们发现了一条与田块相接的窄浅灰沟,推测应为灌溉沟,以及发现了稻田北部与早期壕沟有明显共生关系,推测此壕沟可能起到引水功用。

  图为李家岗遗址。新华社发

  “这条壕沟前后至少经历三次反复清淤开挖,既表明这里是水资源利用的重要区域,也显示这些沟渠的开挖与古稻田有密切关联。”李意愿说,清晰揭示的田块、沟渠等结构,显示出先民稻作生产已有较为成熟的管理。

编辑:朱国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