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国内频道 > 要闻速读

我国南极科考有新进展!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

  完成“环”国际合作计划航空调查

  当地时间1月19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南极冰盖国际合作“环”计划航空调查任务,填补了恩德比地核心区域接地线附近冰厚和冰下地形数据空白,为精准评估该区域的冰流量和冰盖不稳定性提供重要依据。

  图为“雪鹰601”飞越冰盖沿岸冰川。陆恺 摄

  此次考察期间,考察队员依托我国极地考察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沿南极冰盖边缘执行了中山站—莫森站—恩德比地—中山站的航空遥感观测,获取了上述区域的冰厚、冰下地形数据等。

  为拓展观测区域,中方与澳大利亚展开合作,安排“雪鹰601”在澳大利亚莫森站进行中途起降、加油,进一步弥补了恩德比地沿岸数据空白区。

  图为考察队员在飞行中进行航空遥感设备操作。陆恺 摄

  此外,中方还协助完成南极“环”澳大利亚任务两个架次。

  南极“环”行动计划发起于2021年,目前有18个国家的82名科学家参与其中,旨在通过航空观测,重点获取南极冰盖接地区域的冰厚和冰下地形数据,为评估南极冰盖物质总量变化、冰盖不稳定性及其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提供依据。

  中国是这一国际前沿科学计划的重要发起国和参与国。在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期间,考察队开展了中山站至比利时伊丽莎白公主站之间冰盖沿岸的航空遥感观测。本次考察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填补了数据空白。连续两年的航空调查国际合作任务的顺利开展提高了我国在南极科学考察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南极昆仑站

  首次使用红外水汽吸收窗口开展天文观测

  日前,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昆仑站队顺利完成昆仑站天文台址监测项目的各项科考任务,并首次使用红外水汽吸收窗口开展天文观测。

  昆仑站的南极红外双筒望远镜(AIRBT),由中山大学与国家天文台合作研制,于2023年1月安装。(图片来源: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

  内陆考察期间,考察队在南极红外双筒望远镜(AIRBT)上新安装了1.4微米滤光片。该滤光片对应的是水汽吸收带,对研究冷恒星和行星大气中的水汽意义重大。

  考察队成功在1.4微米波段对红巨星HD29712开展了观测,并将继续在极昼监测一批亮的低温红巨星。进入极夜后还将监测一批暗弱的红矮星、褐矮星,并将在国际上首次开展1.4微米波段的大面积巡天,有望发现更多的有水汽吸收特征的天体,有助于理解这类稀有天体的形成与演化。

  本次科考期间昆仑站新安装的昆仑湍流廓线测量仪(KLTP),由国家天文台研制。(图片来源: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

  此外,考察队新安装了昆仑站湍流廓线测量仪,将在夜间利用月光闪烁测量低层大气湍流的垂直廓线,为未来望远镜自适应光学仪器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维护了昆仑站现有视宁度望远镜、气象站、极光检测仪等设备,并取回2024年数据。

  考察期间,昆仑站队还完成了中山站至昆仑站断面冰雪环境调查、南极雪冰硝酸盐指示的大气氧化环境研究、昆仑站GNSS基准站观测设备检修等。据悉,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昆仑站队已于1月19日撤离昆仑站,预计1月26日抵达泰山站。(谢润嘉 刘诗瑶 陆恺 马斌)

编辑:朱国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