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原产于热带地区,“怕冷”“喜热”,对温度比较敏感。低温会影响玉米的生长、产量,限制玉米种植范围。然而,我国科学家近期的研究成果有望改善这一情况。
记者了解到,近日中国农业大学杨淑华团队的研究首次揭示了玉米适应高纬度低温环境的分子机制,发现玉米自身携带的COOL1基因存在自然变异,可增强玉米低温耐受性,促进玉米适应高纬度低温环境。相关研究论文于近日在线发表于《细胞》杂志。
这一发现填补了关于玉米适应高纬度低温环境分子机制的研究空白,将有助于培育适应低温环境的玉米品种,从而突破玉米种植的纬度限制,扩大玉米种植范围,提高总产量。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传统种植区域包括东华北春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等。
杨淑华告诉记者,研究发现了COOL1耐冷等位基因,这一成果为玉米在高纬度、高海拔等低温寒冷环境区域的种植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利用COOL1耐冷等位基因培育耐寒高产玉米品种,一些非传统玉米种植区域有望发展成为玉米种植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记者古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