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2月10日电(记者周润健)“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猜一猜,这首诗说的是哪一个节日?谜底是:元宵节。
这首诗的作者为唐代诗人张祜。此诗描写了唐朝时长安的元宵节景象:家家灯火,处处歌舞,热闹非凡。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民俗专家表示,元宵节主打一个“闹”字,人们通过各种民俗表演、歌舞晚会、灯会灯展等民俗活动,寄托对阖家团圆的美好愿景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
![](http://pic1.nmgnews.com.cn/003/008/251/00300825120_b2ed41fa.jpg)
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俗称“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自古以来就有放灯和观灯的习俗。
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隋代时,隋炀帝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行盛大的灯会;唐代时,灯会发展为热闹的灯市;宋代时,元宵节更为热闹,几乎成了居民们的狂欢节,街头巷尾,灯火辉煌,歌舞百戏,人声鼎沸。如今,灯会仍是元宵节中最热闹的一个活动,人们放灯、观灯、赏灯、猜灯谜,俗称“闹花灯”。
放花灯、赏花灯,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异彩纷呈的灯光世界。花灯制作工艺有雕刻、绘画、编织、刺绣等;制作材料有竹、木、绫绢、纸张、琉璃等;花灯上面绘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古今故事、民风民情等,与灯光相衬,更是精彩绝伦。
王来华表示,人们“闹元宵”,又是色彩与声音的交响合奏。元宵节载歌载舞,北方的秧歌戏、太平歌、太平鼓、跑旱船,南方的耍龙灯、舞狮子、花鼓戏、花灯戏,整个元宵节沉浸在灯火与声浪交织的欢乐海洋里。
![](http://pic1.nmgnews.com.cn/003/008/251/00300825121_c9c9fa49.jpg)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的上阕中,用花灯、烟花、歌舞、车马等生动形象,渲染出一幅“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元宵节风俗画卷。
王来华说,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热闹欢腾、祥和喜庆、欢天喜地的气氛,表达了千家万户的人们纳吉迎祥、驱邪禳灾、祈祝丰年的心愿。
春节,始于腊月初八止于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人们将从“年盹”中醒来,工作和学习也要进入正轨。年年庆新春,岁岁闹元宵,在农历新年首个月圆之夜,让我们尽情地“闹”一回,为新的一年注入更多的生机、希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