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国内频道 > 要闻速读

实现技术突破!我国成功研制出这一光子芯片

  随着人工智能(AI)模型规模的持续扩大,智算芯片间、算力节点间的通信带宽不足的问题愈发突出。传统电子互连方式已难以满足GPU集群、超级计算中心和云计算平台对高速、大容量、高效能数据交换的需求。尤其是在大模型训练过程中,海量参数需要在计算节点之间频繁传输,互连带宽不足不仅降低系统响应速度,甚至可能导致宕机,严重影响计算效率与用户体验。

  如何突破电子传输在带宽与能耗方面的物理限制,构建以光子为信息载体的新型互连架构?

  日前,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俊文研究员、迟楠教授与相关研究团队开展合作,通过精确设计和优化,将多维复用技术引入片上光互连架构,不仅显著提升了数据传输吞吐量,同时在功耗和延迟方面表现卓越,具备极强的扩展性和兼容性,适用于多种高性能计算场景。

  在此基础上,团队设计并研制了一款硅光集成高阶模式复用器芯片,实现了超大容量的片上光数据传输。实验结果表明,该芯片可支持每秒38Tb的数据传输速度,意味着未来1秒可完成大模型4.75万亿的参数传递,这显著提升了大模型训练与计算集群间的通信性能和可靠性,为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及GPU加速计算等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为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服务器的光互连系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人工智能、大规模并行计算及大模型训练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王春)

编辑:朱国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