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15日,上证综指全年累计下跌接近10%,与全球各主要股指相比,名落孙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前三季度仍然保持着同比9%以上的增速,领先全球。但中国股市在2011年似乎并没有成为经济的晴雨表,反而在供需失衡、资金分流和预期恶化三重因素影响下,显得力不从心。
两年来中国股市收益全球垫底
财汇数据显示,自2009年11月中旬的两年以来,在全球25个主要指数中,沪深300、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跌幅全都超过20%,位于跌幅榜前三位。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速却领跑全球,即便是今年以来GDP同比增速呈回落态势,3季度增幅依然达到9.1%。
瑞银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李说,就今年而言,中国A股面临四大负面因素,分别为欧债危机、国内流动性收紧、上市公司盈利下滑及房地产去库存化。
然而,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速下滑,企业盈利预期较差,非中国A股独有。但与一些经济基本面更糟糕的外围股市相比,A股的下跌有过之而无不及。
实际上,A股跌幅冠居全球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2007年10月份到2008年10月底的一年多时间里,上证综指跌幅一度接近70%,领跌全球股指。
而在2008年到2009年之间,上证综指一度大幅反弹。华泰柏瑞投资总监汪晖表示,为应对危机,中国推出“四万亿”刺激计划,虽然作用是为了救助实体经济,但大量流动性的注入客观上造成了当时资金推动下股市的上涨。
多方“抽水”势成重压
之所以出现“跑赢全球经济却跑输海外股市”的现象,市场人士认为长期的供需失衡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股市犹如一个蓄水池,在2011年鲜见活水流入。基金规模缩水,基金客户锐减。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61家基金公司的基金存量客户总数仅有9160万户,同比减少近10%。
被视为主要机构投资者的基金,近三年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不断下降,截至三季度末,不足12%,很难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然而股市的“抽水机”却开足马力,IPO、再融资、大小非套现不断从股市中“抽水”,市场信心也由此陷入一个“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恐慌中。
今年9月底中国水电的百亿元IPO计划,给当时已经疲弱的A股增添了巨大压力。虽说扩容和股市下跌没有绝对关联,但我国股市扩容过快、导致股票供需失衡却是不争的事实。
即使在今年资金偏紧的情况下,A股的扩容步伐仍没有减缓。统计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A股IPO融资总额约2333亿元,同比减少约40%。但再融资额达到3513亿元,同比增长53%。合计下来,融资总量基本与去年持平。
持续不断的扩容压力,成为悬挂在市场上方的一把利剑,也让部分投资人士对救市政策产生了不信任感。华泰联合证券一位策略研究员说,当中央汇金2亿元增持银行股的消息传出后,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此举是在为“后续的大盘股发行保驾护航”“用两亿元的鱼饵撬动数百亿的融资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