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学者全国博主版主座谈会 记者 李文科 摄
今日14时24分,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会见京沪学者和来渝参加“品鉴重庆•全国博主版主笔会”的嘉宾们,就重庆发展展开交流……
重庆日报报道:黄奇帆向京沪学者及全国博主版主介绍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据重庆日报消息这两天,来自北京、上海的16位知名学者,以及来自全国的32位博主版主齐聚重庆,通过实地参访,以文会友等方式,打望、品鉴这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陆直辖市。11月16日,在京沪学者、全国博主版主座谈会上,市长黄奇帆介绍了重庆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同大家座谈,回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
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春秋综合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张维为,成为基金董事会主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董李世默,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研究院教授陈平等学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詹国枢,人民网主编张胜军,央视特约评论员、FT网特约撰稿人易鹏,以及新华网、凤凰网、新浪网、凯迪社区、天涯社区、博客中国、网易、中华网、华龙网等诸多知名网站推荐的博主版主参加了座谈会。在历时三个小时的座谈会上,先是市长的情况介绍,生动的案例,详实的数据,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有感于重庆的创新实践,大家又争先向市长发问……现场气氛融洽热烈,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直到座谈结束时大家还感到意犹未尽。
重庆已构建起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以重庆为代表的西部开发已经从傻大黑粗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开发、生态环保的开发、扶贫帮困的开发、地下资源挖掘的开发,逐步转变为大城市、大功能、大开放、大产业的开发
黄奇帆说,作为中国内陆直辖市,重庆城市特征与北京、上海、天津不同,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其发展战略是构建大都市连绵带的城市群,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五个重庆”建设贯穿其中。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重庆按照一万亿电子工业、一万亿汽摩、装备产业、一万亿资源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三个一万亿”目标进行推进,改变西部老工业基地傻大黑粗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突破传统加工贸易模式,解决制约内陆发展加工贸易的进项物流、出项物流和保税物流,使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重庆还加快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在引进外资、海外投资、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重庆围绕民生抓改革,通过调整体制机制,破解普遍存在、反复存在、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些年,重庆出台的“民生十条”、“共富十二条”等措施,涉及国民收入分配体系调整,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核心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重庆在建设内陆金融中心上也取得长足进步,银行不良资产率和资本回报率都成为全国最好的地方之一,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一些要素市场逐渐成型,离岸金融结算和电子商务国际结算业务也有力推进。
黄奇帆说,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发展,重庆已构建起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经过12年的发展,以重庆为代表的西部开发已经从傻大黑粗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开发、生态环保的开发、扶贫帮困的开发、地下资源挖掘的开发,逐步转变为大城市、大功能、大开放、大产业的开发。今后十年,相信西部会成为整个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动机。
重庆民生投入有三个特点:一是在财力调配上向基层倾斜;二是国有资产作为第三财政支持改善民生;三是在民生投入上算大账
重庆投入巨资用于改善民生,而资金很重要的来源是国有资产的增值,这是否可看作是改善民生的一种新模式?
对于这个问题,黄奇帆说,重庆的发展受益于每年巨大的固定资产投入,今年固定资产投入将达到8000亿元,这里边有市场行为,也有政府行为,其中15%和政府有关,25%和企业有关,10%左右和外资有关,40%左右和银行贷款有关,还有10%是和资本市场融资有关。这种资金的构成比例,整体上是安全合理的。
现在重庆正在推进民生导向发展战略,每年改善民生的投入很大,而我们在民生投入上有三个特点:一是在财力调配上向基层倾斜。中国政府的公共财政,年度地方财力一般50%用在地市州和省级政府,50%用在区县、乡镇。重庆是个直辖市,没有地市州,我们25%市级支配,75%下沉到区县、乡镇。我们将更多的钱用到基层,用到民生。二是重庆财政除了预算内和预算外的收入外,还多了一个第三财政,就是国有资产。大体上过去五年,国有企业产生的利润15%交给政府,这样每年就有上百亿元,政府就用来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果没有国有资产的支撑,仅仅是预算内和预算外的基金往里边投,那么民生投入就会相应减少。我们有这一块支撑,所以过去五年重庆基本上做到每年财政的50%用于民生,而全国这个数据的平均值在百分之三十几。在前不久市委全会通过的“共富十二条”中,我们又规定每年国有企业利润30%交给政府搞公共服务,较之前的15%又加了一码,但这也不过分,因为全世界股票市场有一个游戏规则,上市公司每年利润的30%要给股民分红,而国有企业的股东就是老百姓,就是政府。可以说,重庆的国有企业现象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而重庆国企之所以能够承担第三财政的重任,得益于国有企业这些年通过资产重组实现超常规发展。而且,重庆在改善民生的支出上做到了量入为出,不搞太多的赤字财政。三是在民生投入上算大账。有些成本好像很大,事实上并不大,像公租房建设,像户籍制度改革,说起来要上千亿元,甚至几千亿元,其实把事情想清楚以后,完全能够做到资金平衡,稳妥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