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8日,北川擂鼓镇中心敬老院,地震后外界捐助的救灾物资。(资料图片)
疑问二:储备物资是否“储而不用”?
【调查】震后近四年时间里,储备物资曾多次发放发挥作用
有网友质疑,剩余救灾物资是否“储而不用”、把爱心“封存”起来?对此,兰辉向记者介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北川县次生灾害如泥石流、雪灾、洪涝灾害等频繁发生,例如2008年9月24日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和2010年8月13日的特大暴雨。而储备物资在抗击灾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5月汛期之前,储备库的部分物资将会发放到13个乡镇共150多个行政村做应急使用。”兰辉说。
擂鼓镇田坝村村委会主任许志虎告诉记者,在2008年9月24日的特大泥石流灾害中,他和数百名受灾村民被安置到擂鼓镇板房学校,“我到物资储备站给村民们领取了被褥、折叠床等必需品,要不是这些物资,大家真不知道该怎么熬过去。”
据擂鼓镇武装部长车兴愚回忆,2011年1月,北川县遭遇严重的冰雪灾害,大雪封住了进出县城的“生命通道”——擂禹路,100多名旅客和司机被困山里。当时他带人进山救人时,为受困人员带去的棉大衣等物资都是从镇上的储备站领取的。
储备站的物资也曾被用于外地的应急救灾。袁家贵告诉记者,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县里迅速从储备站调运了1000床棉被、1000套棉衣裤送往玉树灾区。
除了救灾,储备站的物资还被用来定期发放给困难群众。擂鼓镇桥楼村70多岁的村民李福国告诉记者,2011年冬天,镇上发给他两床棉被。记者在擂鼓镇储备站的物资明细表上看到,2011年冬季,站里共发放了110床棉被和63套棉衣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