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频道 > 要闻速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调整:“脱贫摘帽”为哪般?
内蒙古新闻网  12-03-22 10:41 打印本页 来源: 新华网  
 

  国务院扶贫办日前公布了最新调整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其中调出38个,调入38个,总数仍为592个。为何要对扶贫重点县名单进行调整?调整过程中考虑了哪些因素?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与连片特困地区有何异同?记者就此采访了扶贫部门有关负责人。

  一问:为何要对扶贫重点县名单进行调整?

  我国制定扶贫重点县的政策由来已久。1986年,我国正式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首次划出273个国家级贫困县;1994年,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个名单扩大为592个;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发布,取消了沿海发达地区的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增加了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县数目,但总数依然为592个,同时将“贫困县”的提法改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指出,“原定重点县支持政策不变。各省(区、市)要制定办法,采取措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重点县数量逐步减少。重点县减少的省份,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减。”

  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努力,少数重点县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但还有部分比较困难的非重点县没能得到国家重点扶持。因此,有必要对重点县进行适当调整。

  在调整名单中,一些经济发展较快、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被调出,如陕西省榆林市下属的府谷县、靖边县,延安市下属的子长县、安塞县、吴起县,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下属的准格尔旗、鄂托克前旗、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等。以陕西省为例,调出的6个县中有5个县位列2010年度“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调入的县区则包括佛坪县、留坝县等陕南山区县。

  二问:调整过程考虑哪些因素?

  国务院扶贫办这位负责人介绍,与上一次重点县的调整方法不同,本次调整的最大特点是权力下放到省,即允许各省(区、市)按照《扶贫开发纲要》精神,根据实际情况,按“出一进一”的原则进行调整,但不得将连片特困地区内重点县指标调到片区外使用。

  本次调整中,内蒙古自治区共调整了12个县区,总数最多。据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李荣禧介绍,内蒙古此次扶贫重点县调整是按照评价打分体系来确定的,其中两项主要指标是旗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以2007年到2009年3年的平均数据,按四六权重进行打分。此外,还考虑了一些其他因素,如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

  来自国务院扶贫办的数据显示,目前有9个省份对重点县名单进行了调整,14个连片特困地区内的重点县数量由调整前的431个增至440个,连片特困地区以外的重点县数量由调整前的161个减至152个。

  在调整重点县的同时,一些省份同时制定了鼓励重点县“脱贫摘帽”的政策,提倡“不等、不靠”,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加快发展,力争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例如陕西省提出,今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调整实行只出不进、逐年减少的政策,不再设立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三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与连片特困地区有何异同?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有联系,但又不是一回事,划分标准不一样。”国务院扶贫办这位负责人表示。

  他介绍,连片特困地区是以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指标,考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等因素,采用不同权重进行测算,在全国划分出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覆盖了全国70%以上的贫困人口。加上中央已经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南疆三地州,一共有14个片区,包含680个县区。

  而国家扶贫重点县总数保持592个不变,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按“出一进一”的原则进行调整。“连片特困地区包括了大部分扶贫重点县,但有些贫困县在连片特困地区以外,也需要扶持,这样的重点县有152个。”这位负责人介绍。

  据统计,既是重点县、又属于连片特困地区的县区有440个,是重点县但在连片特困地区以外的有152个,属于连片特困地区但不是重点县的有240个。

  这位负责人表示,根据《扶贫开发纲要》,连片特困地区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未来扶贫工作重点将转向连片特困地区,同时扶贫重点县将延续原有的扶持政策。(记者林晖、邓华、刘彤)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我抽到了廉租房!
亲,小心中暑!
草原套马
特警备战
莫旗部分地区突降...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最美时节看草原
草原盛会“那达慕”
大熊猫幼仔“卖萌”
记者调查血荒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