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频道 > 要闻速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网民议景点门票涨价:看不起的风景
内蒙古新闻网  12-03-30 08:52 打印本页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旅游旺季又至。据报道,山东省一些景区近日启动调价程序,现有8家5A级景区门票价格几乎全部过百元。另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发现,全国130家5A级景区中接近一半门票价格过百元,其中超过一成门票价格在200元以上。

  对此,不少网民认为,部分景区门票价格令一些中低收入者无力承受,出门旅游已是奢侈,此举有违景区“准公共物品”之属性。尤其要反对的是,门票价格上涨,服务水平不见提高。

  “看不起的风景”

  有网民列举了近两年来的景区高门票及涨价情况:山东曲阜“三孔”(孔庙90元、孔府60元、孔林40元)总门票190元,通票150元;枣庄市台儿庄古城景区,票价由现行每张票100元上调为160元;云南石林门票从140元调整为175元……

  对于大多过百元的景区门票,一些网民表示,许多景区成了“看不起的风景”,景区门票价格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如果超出了多数民众的承受能力,明显会损伤民众的旅游积极性,损害大众旅游权益。

  网民“壹壹零”说,现在不花钱能去的好地方真是越来越少了,景区门票价格飞涨似乎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一些名山大川门票动辄数百元。很多景区存在攀比心理,跟风而涨。若景区一味涨价,存在失去市场的风险。

  还有网民说,景区属于一种准公共物品,国外许多国家的景区门票价格占人均月收入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而国内明显比这一比例要高。

  涨价不能“没完没了”

  新华网网民“钟学城”认为,景区虽说着落在某地,但并不属于哪个地方、哪个部门独有,地是国家的,山水等自然物是自然界赐予的,其中不少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属于所有的中华儿女。诚然,任何景区都不可能是自生自长,原封不动,需要投入资金去利用开发,也花一定的成本进行经营打点,但是景区可以反复利用,可持续游览,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费越来越多,折旧越来越少,甚至产生纯利,可是不少景区却恰恰相反,费用越收越多,越收越高,此种没完没了地涨,怎么说得过去?

  也有网民表示,景区涨价并非不可,那得看是否物有所值,如果增加了新的项目,有新的特色,成本增加,适当地涨可以理解,但是不论什么情况,都不能把涨放在首位,为涨而涨,应该与公众的承受能力相对应,而一些景区软硬件没有丝毫的改变,价格却大变,更难让消费者所接受。

  网民“钟学城”认为,旅游景区不论是从受教育还是从休闲放松的角度看,都带有很强的公益性,“涨”势过热,不仅加重了游客的负担,而且有碍于旅游业的正常秩序,因而,对于涨价热,有关部门不能视而不见,或只是阶段性地监管,应建立长效机制,规范景点收费行为,尤其对于不正当收费应及时制止和查处,以保障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利益。

  景区创收应拉长产业链

  有网民认为,景区创收应该通过拉长产业链实现,不能仅靠门票维持各种费用,国家也可以对景区实行分层管理,在放开部分景点经营的同时,补贴部分等级较高的公共资源型景区,从而使人们的基本旅游权益得到保障。

  也有网民提出,景区门票利润只是旅游产业中的一部分,游客到一地方观光游览,不只是买个门票,看完就走,而更多的是附加的开支,要吃、要住、要购物,此种隐性开销远比门票支出大。门票是个窗口,票价低,吸引游客量就大,相应地给当地的消费就起着拉动的作用,整体收入高,税费也高,远强过门票的收入数倍,比如:杭州西湖免费开放后,每年间接效益数百亿。用提高门票来创收,在某种程度来说是急功近利,因小失大,让游客望而生畏,即使门票提高能带来短期效益,而从长远看,相关产业收入将降低,反而得不偿失。

  搜狐网网民“孙伟业”称,君子爱 财, 取之 有道 ,而 这个“道”,恰恰是绝大部分景区最缺乏的。随着游客在门票上的花费越来越多、矛盾愈加突出,乃至门票成了游客出游的拦路虎,靠门票就能高枕无忧的好日子还能持续多久?对于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只有改变依靠卖门票和涨价的经济模式,才能有利于降低旅游门槛、提高出游意愿,促进大众化旅游发展。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我抽到了廉租房!
亲,小心中暑!
草原套马
特警备战
莫旗部分地区突降...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最美时节看草原
草原盛会“那达慕”
大熊猫幼仔“卖萌”
记者调查血荒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