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极其教学点的设置、调整,应当充分听取学生家长等有关方面的意见。
解说:
撤点并校到现在已经十年的时间了,当我们看这十年的成就的时候,可以看到通过这种方式,一些学校的实力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学校也变得越来越好,但是另外一方面由于学校变少了,必然造成一些农村学生上学的路就变远了,上学的路变远了,也就变得风险更大了。路远和风险之间,到底它的相关性有多大,我们来听听,来自农工党的全国政协委员李蓝,他在今年“两会”的提案上说到这个问题,来听听他的观察是什么样。
李蓝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我做了一些统计,关于撤点并校和校车事故的关联性,统计的结果是密切相关的。我统计了24起校车事故,其中只有两个是城市的孩子,150个孩子都是农村的。把原来村里的学校并掉以后,导致学生要走很远的路,有的十几里、二十几里。
最典型的就是江苏的校车事故,那个学校是很好的学校,也是强行并掉了。四川有一个大学,在陕南做过一个调查,根据他们在陕南这个县做的调查结果,由于撤掉了将近一半中小学,所以这个县一年节约教育经费1700万,他们节约了、少开支了,结果导致撤点并校,地方很自觉、很主动一个重要原因。
国务院规的定是很清楚的,就是中小学就近入学,这个是基本原则,但是在执行当中有很大的偏差。我的要求是重新评估,如果群众意见特别大的,已经被强撤并掉的该恢复的就得恢复。
主持人:
撤点并校是一件好事,而且撤点并校是一种趋势。如果回头看一下国务院还有教育部相关的文件能够看到,我们再看《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决定》的时候,就已经看到,国务院已经注意到,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要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为布局调整而造成学生辍学,这是从学生辍学的角度。2006年教育部的文件,也是说要先建设后撤并,而且要严格防止以布局调整为名减少教育投入。2012年的时候,教育部的工作重点是坚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审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调整。
如今看来撤点并校的好处在于能够把教育资源整合,而且可以解决一些农村的学生减少的问题,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在现实的情况下,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强撤,当地政府并不是出自学生考虑,应不应当撤点,然后再把几个学校并起来,而是出于自己的政绩考虑,于是采取了一系列的行为,对学生来说并不公平。中小学撤并之后,孩子们动辄就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再要靠走,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解决途径。因此,学生家长也希望用车,但是又没有足够的钱去支付交通费,于是黑校车也就应运而生了。近年来,其实我们看到的很多事故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发生的。
撤点并校是为了孩子,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添了很多麻烦,甚至给孩子的生命都造成危险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不妨想一想哪个更重要。那么本次学生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其中我们也注意到,没有包括高中生和幼儿园的孩子,高中生不坐校车可以理解,但是幼儿园的孩子为什么这次也被屏除到了没有享受到校车服务之外,我们继续关注。
解说:
2011年12月的一天,早上八点,家住乐都县达拉乡甘沟山的小依琳已经起床,4岁的她要到早教点接受学前教育。过去,因为距离家最近的幼儿园也远在25公里外的乐都县城里,入园对一家人而言变得可望不可及。但现如今,小依琳再也不必为接受学前教育发愁了。因为从前年开始,早教点来到她家附近,上学的距离仅仅只有一公里。
老师:
王依琳小朋友,早上好。跟爸爸说再见。
王依琳:
爸爸再见。
解说:
早教点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青海省乐都县合作开展的公益项目之一,结合当地幼儿园多设在人口集中乡镇,很难覆盖偏远山村的特点,在适龄幼儿人数达到十人的村中设置早教点。98名老师每天奔赴早教点,把早期教育送到幼儿门口,保证山区多数幼儿就近接受有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同时方便年迈的祖辈送幼儿入园,并降低孩子在路途上的安全隐患。比起小依琳,小连英就没能这么幸运,由于她所在的黑沟顶村地处深山,这里的孩子难以走出大山去上幼儿园,而由于这里只有她和另一个小伙伴两岁的适龄幼儿,所以早教点也未能深入到这里。因此,这里祖祖辈辈的孩子们都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
记者:
叫什么名字?你喝的是什么呀?
解说:
由于听不懂普通话,小连英没有任何回答。无法获得应有的学前教育,小连英只能学着大人的样子去喂小羊。
中午十分,小依琳的爸爸早已等在教室门口,准备接小依琳回家吃饭。
王依琳的爸爸:
今天学的什么?
王依琳:
锄禾日当午。
王依琳的爸爸:
锄禾日当午,再有?
王依琳:
《弟子规》。
解说:
因为早教点离家不到一公里,以后小依琳每天中午都有充足的时间跟随父亲回家,吃上奶奶现炒的热腾腾的饭菜。而这时在小连英家里,奶奶正在烧火做饭,小连英站在一旁,偶尔会帮奶奶递一下柴火。
接着午后的太阳,孩子们正在早教点的院子里开心地玩耍,而每个早教点配备的一名志愿者和一名早教点所在村保育员正在旁边看护着他们。而小连英和同村的另一位小朋友正在村头玩耍,两个小伙伴彼此相伴,看起来有那么一点孤单。
把一天的所学和弟弟分享,成为小依琳每天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接受了早教点的教育,小依琳变得愈加的活泼大方了。小连英认识外面世界的方式就是这台电视机,每天她都会坐在电视机前看她喜欢的少儿节目,从她的眼神中似乎可以看到她对陌生事物的巨大好奇和向往。
相同的一天,不同的地点,正发生着不一样的故事,虽然小依琳没有机会进入县幼儿园,但是她从每天奔赴早教点的老师那里,得到了就近又保质的学前教育,但大山中还有很多像小连英一样,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当学前教育开始普及到农村,让老师去找学生,这样的实验是否也是一种让孩子安全成长的新路呢?
主持人: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乡村幼儿园这个项目就是在尝试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而且也是量体裁衣地在解决孩子安全上学的课题。
接下来连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秘书长卢迈,首先想请问一下卢秘书长,孩子不动,让老师动,这样做的好处体现在什么地方?
卢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农村迫切需要发展学前教育,有70%的农村孩子没有这种机会,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办小校车,接他们到镇上上幼儿园,容易出事故就是这样一种校车;另外一种办法,学生不动,孩子不动,老师走,老师是成年人,他们有充分的时间、精力可以规避风险,所以小孩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这个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应该说是一种最合理的办法。
主持人:
我们不妨算一笔账,因为当地的人收入有限,他们必然要做一个权衡。如果在家里等着老师上门提供教育服务和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乡镇的幼儿园去,接受这样的服务的话,哪个交的钱更少一些?
卢迈:
山村幼儿园是不交钱的,而且还有一块钱免费的课间点心,而上幼儿园有另外的好处,比如说全天的看护这种好处,山村幼儿园不具备,但是从教学质量上讲,山村幼儿园比一般的民办幼儿园来讲都是有保证的。
主持人:
卢秘书长,我想问一下,因为我们看到这种模式不管对孩子还是对家庭来说都是非常好的,它有没有具备可推广性的这种可能呢?
卢迈:
我们在云南和青海已经有200多个山村幼儿园在运行,今年4月9日,就是上周,我们在贵州松桃县,已经启动了100个山村幼儿园,这些幼儿园都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欢迎,每个点成本只有两万五千块钱,这是国家和社会应该能承担的,平均到每个孩子就是一年的成本1000块钱。
主持人:
谢谢卢秘书长。其实今天又一次关注校车的安全,其实说到底校车的安全只是孩子能够安全上学的一个部分,如果我们说孩子的安全最重要的要依靠什么?要依靠整个社会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和责任,如果没有这些,校车再安全,哪怕是把校车换成了坦克,该出事还是要出事的。
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感谢您的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