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有不少是外界误读了,其实不合格的食品并非就是不安全的”,7月18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举行的食品安全年会上,来自政府、协会以及企业界等代表就维护食品安全的地位、形象等进行深入研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何计国表示,一般所说的不合格食品包括产品等级标准不合格、非安全指标不合格、限量成分超标、含有违禁成分等。但是这些并不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是误读还是误导
zhouqiong:“食品不合格还是安全的”,这样的说法,在专家看来也许很专业很严谨,在消费者看来就很荒唐很可怕。不合格也是安全的,虽然指的是很小一部分,但如何才能分辨出来呢?显而易见,盲目食用中枪的几率一定会很大。因为添加剂泛滥,“地沟油”到处溜,普通市民早已惴惴不安,现在专家出来辟谣说什么“不合格也是安全的”,仿佛食品安全警报一下解除了。不知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晴川:“不合格食品并非不安全食品,含致癌物质并非致癌食品”,这位教授的话听起来真的很打动人,分析起来却十分荒谬。所谓标准,就是需要食品生产企业共同遵守的规则。不符合标准,也就是不合格,那就对人身体存在潜在危害。不能因为一时没有看到危害,就说危害不存在,就安全。因为一时没有发现癌症,就说一个人没有癌症。难道非要吃死人了或者当场拉肚子才叫“不安全”?难道非要今天吃了今天得了癌症才叫“致癌食品”?百姓“误读”可以,但如果专家“误导”,那恐怕不是好心,而是别有用心了。
不合格也安全,还需要标准吗
英洪波:标准的设置就是要对食品进行鉴定和限定的,不合格的食品就不应该流入市场,即便它真的如专家所言是“安全”的。食品安全标准就应该有一个最低的限定,不合格就意味其安全系数很低,食用就有会安全隐患。不是市民和媒体喜欢“误读”,民以食为天,安全是头等大事。如果说“不合格也是安全的”,恐怕这样的所谓“正解”更容易造成误导。这食品安全事关民众身体健康,不合格和不安全虽然不能划等号,但它们有太多的交集,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要是让民众再放弃食品标准,后果很可怕。
陈爱兵:从短期看,不合格食品或许不会立即引发疾病,吃了含有致癌物的食品也不会马上诱发致癌。但问题是,食品安全存在一个积累过程,长期食用那些非安全指标不合格、限量成分超标、含有违禁成分等不合格食品,势必对人体健康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伤害。因此,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公众理应要求其标准的设定秉承“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实现食品的“绝对安全”,即只要是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即被判为不合格,而不合格的食品无论其是否会产生“明显而即刻的危险”,都应被判作不安全食品,予以坚决回收并销毁。这一点,在国际上早已形成共识,然而在国内,从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的“要吃几吨牛奶才致癌”,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何计国的“不合格食品不是不安全食品”……各种雷人观点的不断爆出,在持续刺痛公众神经的同时,也反映出一些专家对于生命健康的漠视,以及其自身职业道德和专业底线的沦丧。
食品安全事件为何常常被误读
猜想一下:食品安全事件何以被经常性的误读?在我看来,首先是信息不对称。由于种种原因,公众缺乏营养学、食品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时下食品安全问题屡屡被媒体曝光,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染色馒头、违规使用添加剂等等,并且一些消费者深受其害,让消费者防不胜防,也让一些人经常听信谣言,听风就是雨。其次,许多食品安全事件似乎都有一个规律,即先有媒体的报道,然后监管部门的跟进调查,监管部门往往走在媒体记者的后面;政府相关部门不及时发布准确信息,面对或有心或无意的不实信息,不明真相的人们不知所措,盲目听信也在情理之中。(潜海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