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
伦敦奥运会各项比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看运动员赛后留下激动的热泪已是寻常之事。不过,近几天女子举重选手“0成绩”风波以及男子举重奥运亚军面对镜头泣不成声的“对不起”,让人感觉像是打翻了五味瓶。
就在有些媒体炮轰女举成绩“耻辱”之时,本次伦敦奥运会举重比赛男子56KG级又爆出超级大冷门,中国选手吴景彪发挥不佳,挺举三次仅一次成功,屈居亚军。吴景彪丢掉了中国队计划内的这枚金牌,这也让这位小伙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比赛结束的那一刻,他的情绪立即崩溃了。面对央视摄像机,吴景彪不能自已,突然鞠躬道歉,泣不成声:“我有愧于祖国,我有愧于中国举重队,有愧于所有关心我的人。对不起大家!”
赛场上,胜败乃兵家常事,与金牌失之交臂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运动员的痛心和遗憾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泪水中吴景彪接连说出三个“有愧”多少有些让人“震惊”。运动员不是金牌机器,赛场上只要全力以赴了就是英雄。吴景彪鞠躬道歉,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感觉自己“痛失金牌”,丢掉了中国队计划内的夺金计划。如果按照这个逻辑,赛场上,除了那极少数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运动员外,其他运动员岂不是都需要“鞠躬致歉”?因为金牌,小伙子承受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压力。可事实上,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国人早已认识到,金牌只是金牌而已,它与国家实力等等附加价值的关系越来越淡,中国在世界上拥有怎样的地位,也并不是奥运金牌数目能够决定的。
在赛后表示“有愧祖国”,吴景彪并不是第一人。2008年北京奥运时,37岁的老将谭宗亮原本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奥运梦想,但最终还是与金牌失之交臂。尽管获得了世界杯、世锦赛等无数冠军头衔,但谭宗亮却始终过不了“奥运关”:“我练了23年的射击,参加了四次奥运会,只拿到一个铜牌,有点愧对祖国,我在国家队待了16年,最后一次拿一块奖牌对我来说也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情。”谭宗亮的“愧对祖国”多多少少显得有些悲壮,不过,当他说出“愧对祖国”时,网络上还是掀起了惊涛骇浪,拿不了金牌怎么就“愧对祖国”了?
时隔四年,吴景彪继续“愧对祖国”。这一声“愧对祖国”势必将加重人们对“唯金牌论”的反感,吴景彪的哭声能不能“哭醒”那些依旧陶醉于“金牌至上”的人们,现在还不好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依旧缺少那种真正享受比赛的运动员,缺少那种宽容赛场失利的舆论氛围。
很多人都还记得跳水运动员萨乌丁,他经历了熊倪、田亮、何佳、林跃/火亮整整四个时代。萨乌丁出场,人们的第一认识并不是他能不能再获得金牌,而是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享受快乐”的坚持。萨乌丁曾对中国记者说,“我老了,因为体力和难度的原因我已不能和年轻人对抗”。他的坚持源于他把跳水当成一件快乐的事,人只有在快乐的时候,才能长期坚持做一件事。贝克汉姆也曾对那些踢球的孩子们说,“享受足球的快乐才是一切的源泉和动力”。而在“金牌至上”的重压之下,运动员又怎么可能去享受比赛的快乐呢?
事实上,化解背负在某些运动员身上“金牌至上”的重压,或许并不像旁观的我们想象的那般容易。一方面这与中国竞技体育的背景和氛围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很多运动员都把“奥运金牌”看成了改变命运的契机。虽然我们一直在呼吁运动员要看淡金牌,但拿不拿金牌对运动员而言实在有着天壤之别。拿了金牌,荣誉且不说,票子、车子、房子,位子,甚至后半生都有了保障,而拿不了金牌,这一切都无从谈起。
“唯金牌论”的背后其实还是践行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社会逻辑。所以,要化解运动员身上“唯金牌论”的重压,不妨从学会真正尊重所有比赛选手开始做起:学着给所有失利者一个肩膀,学着给所有失利者一个鼓励,乃至一个公正的评价及待遇,学着向所有比赛参与者表达一种感激。如何对待金牌得主,如何对待那些失利者,其实这不仅仅是赛场上的事,它更关乎我们这个社会在“成功学”方面的一些价值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