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这个数字对普通老百姓意味着什么?
杨宜勇:普通老百姓凭自己的感受可能不太认可我们的数据。比如说收入分配这一指标,官方公布的平均工资增长了,但这是个平均数,75%的人收入在平均线以下,所以他对平均数不认可。同样的,62%这个数字,是国家群体的一个平均数,个人可能无法感受到宏观的情况。
研究没有花国家的钱
新京报:这是你们第一次做这方面的研究吗?
杨宜勇:不是。我们第一次发表论文是在2007年,那个时候算出来2005年的复兴数据是46%,别人都说低啊。
但现在,我们的研究数据显示复兴进程实现了62%了,大家又都说高。
新京报:这个研究会不会影响有关部门下一步的举措?
杨宜勇:我们把研究成果拿出来,别人参不参考,从什么角度参考,那是别人的事情。
新京报:这个课题是研究所在做还是你们的个人行为?花了多少钱?
杨宜勇:这不是研究所的课题,全凭我们俩的兴趣爱好。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到中国研究“2049年的中国”。人家一个外国人,都关心2049年的中国,我们为什么不关心呢?
这个研究花费的主要是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什么其他的成本,也没有花费科研经费。这个都可以去检索,也可以去财政部门问。
新京报:这个研究有没有给你工作上造成什么影响?有没有领导过问?
杨宜勇:没有,因为这是我们个人的论文,个人的观点。
新京报:这个研究还会继续吗?
杨宜勇:当然会。
新京报:接下来,复兴进程的数据会多久公布一次?
杨宜勇:这个公布周期,现在也没想好。最初想,伟大复兴将近50年的时间,5年公布一次,大概比较合适。
批评是别人的权利
新京报:你看到网上关于“62%”的议论了吗?
杨宜勇:3日上午我发完言就走了,这两天一直在参加别的会议。不过有人发短信告诉我,我的发言引起了网上热议。
新京报:不少人在批评甚至在调侃这个62%,你怎么看这些调侃?
杨宜勇:我觉得很正常。因为现在是民主社会,因为网上什么人都有,都有自己的立场和眼界,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
新京报:你接受这些批评吗?
杨宜勇:我发表自己的观点,是我的权利;他发表批评的观点,那是他的权利。但是如果有人白纸黑字说我们拿了国家的项目,拿了钱,那就是污蔑,我们可以去法院告他。
新京报:你认为网上的舆论曲解了你本来的意思吗?
杨宜勇:《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监测》本来是一篇论文,发表在6月份的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上,是我和谭永生一起写的。
作为一篇学术性论文,它是写给少数人看的,写给专业人士看的。我觉得对话还是需要有个共同的平台,不能说从abc说起。(记者宋识径)